• 47阅读
  • 0回复

美好的回忆——中巴友谊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05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好的回忆
——中巴友谊二三事
王益友
在友好邻邦巴基斯坦,人们总爱用喀喇昆仑山的崇高来赞颂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友谊,的确,这种比喻是并不过分的。
客居伊斯兰堡的几年当中,在紧张工作之余,我最喜爱到伊斯兰堡的夏克帕里安小山公园散步。1959年,巴基斯坦当时的内阁曾在这个小山顶上举行会议,通过了建设新首都——伊斯兰堡的决议。后来,就在当年开会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小巧玲珑的山顶公园。公园的东端,有一块松柏篱笆围起的草坪,专供来访的各国领导人栽树留念。1964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访巴时就在那里栽下一棵乌桕树,后来,刘少奇主席、李先念主席及中国其他领导人访巴时都亲手栽种树木。在这个小小的山顶公园里,中国领导人所栽种的树最多,有5棵。这显示了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亲密的友好关系。
我每次在山顶公园散步时,都看到来自巴基斯坦全国各地的游人在这些树前摄影留念。有一次,我见到一位老园丁正在周总理栽种的乌桕树旁浇水,便同他攀谈起来。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在这里已工作25年了。当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栽这棵树时,正是他在一旁扶着树苗,给周总理递铲子和喷水壶,并帮着培土的。他说,周总理栽完树曾对主人说:“愿这棵树像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一样茁壮成长。”二十几年来,这位老园丁一直兢兢业业地给这棵树浇水、培土、施肥、剪枝。如今,这棵乌桕树已经树干挺拔,枝繁叶茂,中巴友谊也与日俱增。老园丁深情地说:“周总理的愿望实现了。”
在巴基斯坦工作过的中国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有着一种特殊的友好感情。1986年3月,我应邀到帕格坦瓦拉村参加那里的“巴中友谊图书馆”开馆剪彩仪式。这是旁遮普的一个偏僻农村,距历史名城拉合尔200公里。村里有一位名叫劳梯的年轻人,为了促进中巴友好,他自费办起了一个图书馆,专门陈列并借阅介绍中国情况的书籍和报刊,取名“巴中友谊图书馆”。我们到达的那一天,劳梯先生和村民们在村口用树枝和鲜花搭起一座彩门,并且给我们戴上了花环,数百名村民、学生和儿童高呼着“巴中友谊万岁!”“人民中国万岁!”等口号,我们深为感动。巴基斯坦人笃信伊斯兰教,妇女戴面纱,闺阃更是不许外人涉足。劳梯年近古稀的母亲却特地将我邀入内室,按当地习惯用手抚摸我的头顶,给我祝福。
在巴基斯坦,阅读介绍中国的书籍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英语和普什图语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全国各地有100多个有相当规模的“北京电台听众俱乐部”。这些俱乐部经常举办有关中国的展览会,还组织关于中国的讨论会、演讲会或诗歌朗诵会。
1984年10月的一天,萨尔戈塔城“北京电台听众俱乐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举办了中国图书展览会,有500名俱乐部成员出席,许多人赞扬中国的建设成就和正确的外交政策,歌颂巴中友谊。其中有一位戴墨镜的盲人,名叫阿斯迦尔。他自幼双目失明,却以非凡的毅力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业,并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牛津大学英文文学博士学位,现在萨尔戈塔政府学院英文系任教授。他在讲话中说:“我们每一个巴基斯坦人之所以对中国十分热爱,并不仅仅因为她总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刻帮助我们。新中国以其35年的光辉历程向我们证明:她不是一个以牺牲别国利益而谋求自己民族私利的国家。她总怀着希望我们尽快自力更生的天使般的心愿帮助我们。不仅如此,我们钦佩中国,还因为她倡导并积极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不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两个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邻国才相处得这样和睦,巴中友谊才这样令人羡慕,成为典范。”
他的讲话博得了全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这掌声至今仍在我耳边萦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