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实际是最好的课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06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实际是最好的课堂
本报记者 王娜梅
思想品德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成为人们所注目的焦点。北京55中从1981年起经过近10年的德育实践,深刻地体会德育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并将中学德育面临的实际概括为社会实际(国情及政治的和意识形态多方面的因素及其对中学生的影响)和中学生的人生实际(心理需求、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和不同的表现层次)两个最基本的方面。
党课与系统规范化教育
在批评马克思主义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时髦的近几年,55中坚持举办了两期业余党校和四期党课夏令营。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等各方面条件,要求他们通盘阅读马列经典著作,显然是不现实的,老师们选择了读一本原著、讨论一个专题、做一次辅导、搞一次社会调查的方法,读《共产党宣言》的有关章节,讲《探索者的足迹》,讨论“为什么说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看农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读《青年运动的方向》,讲《人类自我意识的由来和发展、归宿》,讨论“八十年代青年的方向”,看先进模范人物的成长道路;学习 《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讲“风风雨雨三十年”,讨论“四化建设为什么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发展等。在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的教育方面,55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变零散的随机的教育为原则规范化教育,也是55中的经验之一。55中始终坚持周一全校集会升国旗、校长讲话制度。并开展了以班级为单位的贯彻《中学生行为规范》双百分竞赛活动,并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规定了各年级教学的侧重点。同时学校又制定了初一远足、初二一日营、高一军训、高二学商、学工的常规教育制度。开设了初中法纪常识讲座,高中“民主与法制”系列讲话等等。这些教育活动和措施,加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化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了良好的作风,树立了爱劳动的观念,形成了尊师爱校的风气,使学生初步养成了文明习惯。
走出校门看世界
学校坚持每个学期、每个寒暑假都带学生走出去,到工厂、下农村、去商店、下部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活动。这种活动的作用胜于教室中的教学。1985年学生到延庆农村搞社会调查,亲眼看到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竟坐着属于5个年级的24个小学生时引起震动,他们说:在这里我们才想到四化的艰辛,想到自己身上也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在怀柔、房山,同学们目睹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小楼林立、文明富裕的新山村时,亲身感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的正确。
教师们在德育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广大学生是爱国的,只是由于他们看到了一些社会阴暗面,听到一些人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渲染和鼓吹,对他们的爱国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消极心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才能使其产生爱国行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所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只讲文明古国、四大发明、历史悠久,辉煌历程学生是不满足的,也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办展览、集会讲演,讲历史、讲未来的教育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通过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使中学生转变消极情绪,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爱国热忱。他们带学生到张家口地区农村,到山西吕梁山区的农村搞社会调查。在农村看到有的家只有一床棉被,同学们感触颇深,他们说:“真没想到还有这样落后的地方,在北京看着那些高楼大厦,以为四化建设并不困难,到这里看一看才感到改革的重要,感到振兴中华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说着,他们有的脱下了自己的外衣,有的连夜草拟出扶贫方案,尽管这些举动还未脱离稚气,但他们的一颗颗心却开始变得火热。走出校门,使同学们也走出了思想观念的误区,对中国最基本国情的了解,使同学们重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