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改革后的常州书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06
第8版(副刊)
专栏:

改革后的常州书画院
王木
像在改革中蒸蒸日上、能人荟萃的城市一样,常州书画院在改革中发展,人才辈出。
1984年,常州书画院在城市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也打破了“铁饭碗”,走上了改革之途,在改革中求生存与发展。在“出人,出作品,走正路”的办院宗旨下,书画院改画师终身制为聘用制,以专职为主,实行专、兼职结合的办法,沟通了人才更新的渠道。五年间,常州书画院创作水平大有提高,经济条件也日益改善。书画院在省级以上展览获奖、发表的作品达823件,今年有6人5件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名列江苏前茅,在全国中等城市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常州书画院作品展览》中看到的86件作品,就是从近年创作中精选出来的。展出的品种有国画、书法和篆刻,国画中又有人物、山水和花鸟,题材风格更是广泛多样。莫树滋创作的《路——为瞿秋白造像》,以对烈士的崇敬,对老同乡的情感描绘出瞿秋白的形象;画师薛金炜家住农村,他用画笔描述自己热恋的土地,情意深长;阙长山的书作《正气歌》,书风与诗风熔成一体,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跃然纸上;王日曦的古代科学家刻石,集文、图、刻于一体,新颖别致。
仅凭走马观花地参观,要一一评述这些佳作是困难的,但画界朋友都说,“这个展览作品选得很精,耐看。”86件作品在美展中确实是小规模的,但比那种优劣不分,几百件作品一起上的展览要好得多。用唐人刘禹锡的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比喻这次小展览和小小的常州书画院恐怕是合适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