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铺路架桥建奇功——记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艰苦奋斗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08
第1版(要闻)
专栏:奉献篇

铺路架桥建奇功
——记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艰苦奋斗的事迹
本报记者 陈国琦
在80年代的今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付出的艰辛,无法用数字计算;他们创造的财富,难以用价值衡量。“三十载转战南北创伟业,五千兵铺路架桥建奇功。”一位作家的这幅题词,是对他们——铁道部第三工程局第二工程处恰如其分的评价。
“和艰苦结下不解之缘”
工程二处创建于1958年,担负着建铁路、架桥梁、修公路等繁重任务。除处机关设在石家庄市外,下属13个工程队均在远离闹市的偏僻之乡。这个处的干部职工用这样一句话概括他们的工作条件:“我们和‘艰苦’二字结下不解之缘,我们在艰苦中品味着人生的乐趣。”
1987年春节,正当人们吃团圆饺子之时,这个处的11名职工却在晋豫交界一个工点抢建铁路。大雪封山,寒风透骨。他们翻山越岭到老百姓家买些粮食,化雪水做饭。几天以后,周围的雪竟被他们“吃”光,露出了石头。他们风趣地说:老天爷给我们来了次“冷加工”。
有“冷加工”,也有“热处理”。前年夏天他们在浙赣铁路施工,雨天两腿起水泡溃烂,晴天气温高达40℃以上。男职工身上晒得脱下一层层皮。女职工在温度高达60℃的钢筋上烙起一道道血印,但大家仍不肯休息。就这样,17个人一个接一个晕倒在工地。一位记者见状感慨万端:这是80年代的镜头,50年代的劲头!
流动的工作,使许多职工淡化了“家”的概念。晏高工地党委书记袁忠跃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青年职工探亲,由于孩子一年多没见到爸爸,一见面竟喊起“大舅”来。
谈及这些,二处的职工并不感到伤感。因为,他们把艰苦奋斗作为二处的企业精神。一位职工说得朴实无华:当看到火车汽车从我们修的路上通过时,心里感到甜滋滋的,以往吃的苦早忘光了。
“中国工人,了不起!”
1986年,山东晏城至高唐的公路工程进行国际招标,二处与日本、西德、南斯拉夫等8个国家竞争,一举夺标。由于当时标价低,后来原材料大幅度涨价,二处面临严重困难,职工连续5个月没发奖金。
怎么办?二处发动党员、干部、职工展开讨论,主旋律是8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家清楚,铺建晏高公路是国际投标,由世界银行贷款,能否按期高质量完成,事关祖国声誉,责任重大啊!
干部上阵了。处里7位领导全部来到工地,与工人一起奋战。半年多来,处长、书记几乎没在家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
党员冲上去了。去年4月,一队挖公路桥基时,遇上流沙,前边挖后边塌方,3天后仍无进展。晚上,党支部召开会议,作出“全队党员齐上阵,连续作战战塌方”的决议。准备入睡的党员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扛起工具奔赴工地。他们一个接一个跳进2米深的坑里,站在齐腰深的泥浆中挖泥。泥浆,冰凉冰凉;泥沙,时时下滑。党员们冒着塌方的危险,经过3个多小时的拚搏,终于挖好了桥基。
职工们也鼓足了劲,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争时间抢速度的关键时刻,有的推迟了婚期,有的放弃了探亲,有的家属病了也不离开工地……
精神变物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着广大职工。晏高公路在延伸,优质高效胜利完工了。一位外国专家连连称颂:“中国工人,了不起!”
“还是在这儿心里舒坦!”
“我为铁路献青春,献了青春献终身”。二处的创建、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
新工人上岗,他们要讲艰苦奋斗。每项工程战前动员,要讲艰苦奋斗。学习中央政策,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讲艰苦奋斗。这种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成了二处的企业精神。30多年来,二处的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党员发展了一批又一批,可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变。
有这样一张表:1988年,二处党委7名成员,平均深入一线办公、劳动122天,其中处长195天,党委书记168天。
有这样一件事:一次,晏高工地一机队用客车和敞车送职工回家过春节。支部书记先爬上敞车,并招呼:“共产党员坐敞车!”党员挨了冻,却温暖了工人心。
难怪二处的职工说,二处的干部好,党员好,风气好,在这里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正是艰苦奋斗精神,使二处具有这么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去年,有两名刚来不久的青年工人嫌工地苦,挣钱少,偷偷到另一个厂里上了班。但半月过后,他俩又悄悄回来了。逢人就说:“还是在这儿心里舒坦!”工程二处发生的故事,可歌可泣。这里职工的所作所为,平凡而伟大。他们把艰苦奋斗精神随铁路传向四面八方,让奉献之歌在交通动脉上永远回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