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继续努力坚持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伟大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08
第2版(国内新闻)
专栏:

继续努力坚持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伟大工程
陈俊生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三北(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并把这项工程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三北防护林建设,既是改变我国半壁河山生态环境,为我国建立森林后备资源的根本大计,也是保护国土,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和促进农、牧业稳定增产的重大措施。它是直接关系到三北地区33个民族、1.3亿人民治穷致富的一件大事。十余年来,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我们应该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继续推动三北防护林建设迈出新步伐。
一、认识继续搞好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紧迫性,自觉地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包括13个省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2.4%的范围,这个防护林建设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绿色革命”。
森林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形成区域性气候和水文条件、地理景观的决定因素。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所以,这场“绿色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形成林带、林网、片林有机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和农业、林业、草业协调发展的绿色综合体,使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6.3亿立方米增加到42.7亿立方米,并能提供其他多种林产品,满足国计民生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要。
据历史文献记载,很早以前,我国三北地区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但是,由于历代战争的破坏,人口的剧增,过度的砍伐、农垦、放牧、樵柴,大地失去了绿色屏障。
在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不能不看到,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掠夺,因而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
一是土地沙化、退化。我国三北地区从新疆到东北西部有12片沙漠、沙地和戈壁,面积133万多平方公里,大于我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形成长达万里的风沙线,年风沙日20—100天,经常出现沙暴,流沙埋没城镇、村庄、农田、牧场,威胁铁路、公路、水利设施的安全,导致这一区域内262个县(旗、市、区)在本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末期平均每年有1050万亩土地沙化,还有2.37亿亩土地潜在沙漠化。更严重的是,有1亿多亩农田、草原受到强度风蚀和沙埋,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牧草严重蜕化,这要比占用、滥用耕地使我国耕地每年以800万亩的速度锐减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若不抓紧三北防护林建设,我国人民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没有多大回旋余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造林就是保护国土,造林就是造地,生产粮食,发展牧业。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我国三北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土高原是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据测定,每年流经黄河三门峡的泥沙由50年代的12亿吨增加到70年代的16亿吨,其中80%以上的泥沙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每年每平方公里流失土壤1000—10000吨,相当于刮去1厘米厚的表土;随之流失的氮、磷、钾约3000万吨,相当于100座年产30万吨化肥厂产量的总和。注入黄河的泥沙每年使黄河的河床增高5—10厘米,在黄河下游的一些地区,河床已经高出两岸地面10多米,真的变成李白诗中所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了。若不抓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区就不能治穷致富。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将成为中华民族的隐患。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三北防护林就是保水改土、抗旱保粮,就是治理黄河的大业。
三是旱涝灾害频繁。我国三北地区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和缺少森林的调节,旱涝灾害频繁,而且越来越严重。这里的年降水量大部分为400毫米以下,而且60%以上的都集中在7—9月份,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因此,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以甘肃省为例,13世纪出现大旱1—2次,14世纪12—18次,清代以来300年干旱成灾的就有152次。若不抓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就不能调节气候,这一带旱涝灾害问题就根本得不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造林就是造水,就是涵养和调节水源,就是从根本上抓抗旱排涝的工作。
四是人们生存条件受到威胁。三北地区的某些省(区)1953年至198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比全国同期高40%,现在还以超过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的速度膨胀。脆弱的三北生态经济系统的负载,早已超过了人口的临界线。若不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加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不但现有的一点森林植被保不住,整个三北生态系统用不了多长时间将会彻底崩溃。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三北防护林就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确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我们一定要克服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同志中存在的“种草种树不能治穷致富,等把粮食搞上去再种也不迟”的形而上学观点和“三北防护林建设是百年大计,何必着急!等民富国强了再建也不迟”的短期行为,增强紧迫感,提高自觉性,发扬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努力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推向新阶段。
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确保三北防护林建设持续进行,稳步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决定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反映了三北地区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三北地区各级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热烈拥护,积极响应。12年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造林一齐上和谁造谁有的方针政策;统一规划、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的步骤;民办国助、群众投劳、多方集资、协同共建的筹资措施;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项目投资、按标准验收的工程造林管理办法,以及建立各级地方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工程建设指挥机构等行政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据清查核实,从1978年至1988年底,中央和地方财政及其他渠道共计投资24.33亿元,群众投入劳动11亿个工日,完成人工造林1.38亿亩,封山育林3420万亩,飞机播种造林360万亩,四旁(宅旁、村旁、水旁、路旁)植树30多亿株。三北防护林建设规模和速度都是十分可喜的,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生态工程的世界之最”。
但是,三北防护林毕竟是在气候干旱、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的一项长期性的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困难的确很多。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这项建设自1986年进入二期工程以来,由于范围扩大了,任务增大了,难度增大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林价制度,生态效益往往被忽视,而且得不到应有补偿,在这种情况下,仅“谁造谁有”这一条政策很难完全解决防护林建设全过程的利益分配问题,很难依靠自我积累实现再生产;同时,许多宝贵的营林适用技术,只停留在点上,成不了规模,变不成社会生产力。因此,现在已经出现了育苗造林大滑坡、林木病虫鼠害严重、中幼林难以抚育管理、缺少必要的护林防火设施、林业机械设备陈旧和林业资源难以开发利用等问题。我们要以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加以解决。
(一)适应三北防护林建设这一伟大系统工程,要有一整套政策和配套措施。三北防护林建设是以生态效益为主、也有经济效益的产业,依靠政策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重要。在国家和地方财政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额投资的情况下,关键是要承认生态效益是社会必要劳动的凝结,不但有使用价值,而且有价值,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效益均被社会无偿占用,经济效益得不到应有补偿的问题。今后,凡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应逐步实行相应的补偿措施。
(二)实行多层次资金投入。三北防护林建设具有社会效益性强、生长周期长的特点。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和有关的各行各业都要增加对三北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国家财政增加一点,省、地、县三级财政也要增加一点。乡镇企业要从利润中拿出一点用于防护林建设。其他专项资金也应该有防护林建设的份额,不能抽走。要建立健全劳动积累工制度。此外,还应该安排一些林业贴息贷款,主要用于营造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林业多种经营等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以此作为起动资金,增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依靠科技兴林。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要牢固树立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指导思想,把适用技术的开发应用纳入工程建设计划,与工程造林紧密配合起来,狠抓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比如:抗逆性强的苗木培育技术;钻孔深栽、开沟深栽旱作林业丰产技术;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封山封沙育林、飞播造林、林木病虫鼠害防治技术,等等,变适用技术为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地提高三北防护林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应搞好配套措施,确保应用和推广,并纳入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
三、把农、林、牧放在同等地位,切实加强对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领导,讲求真抓实干
(一)三北防护林建设是一场“绿色革命”,是造福当代、荫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和关心。各级地方政府应再接再厉,把这项工程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一届政府做给一届政府看,一代接着一代干。要克服短期行为,实行“接力赛”,不要“一个将军一道令”,时紧时松,干干停停。
(二)各级领导、各行各业都要兴办林业点。通过办点,熟悉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丰富和提高领导水平;树立样板,取得经验,带动和促进面上的防护林建设。
(三)深化宣传,大造舆论,把各行各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劲头鼓起来。要把规划方案和建设任务落实到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和山头地块,并且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管理办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展工程建设。在巩固提高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完成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任务。
(四)应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对于造林搞得好的省、地、县、乡、村以及个人,应当大力宣传、表彰。比如:山西省右玉县,植树造林覆盖率达46%;陕西省的榆林地区、宁夏自治区的中卫县、甘肃省的临泽地区等都是绿洲向沙漠推进的典型。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新街治沙站原党支部书记王玉珊同志,自1970年以来,20年如一日,带领全站职工植树固沙,使治沙站有林面积由2万余亩发展到18万亩,控制流沙面积20多万亩,他为植树治沙献出了生命。王玉珊同志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林业基层干部中的一个代表。我们国家有多少林业基层干部和林业科技人员,他们终年累月,顶风沙,冒严寒,活跃在荒山和沙丘之中,他们不出名,不获利,在那里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奉献。我们要感谢他们,全社会都要向他们致敬。
(五)深入工程建设第一线,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依靠政策、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投入落在实处。要舍得人、财、物投入,并且加强计划财务管理,管好用好三北防护林专项资金,珍惜民力,提高投入的经济效益。
(六)建立检查评比奖励制度。把三北防护林搞得好坏和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增减,作为对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当年建设任务的县(旗、市、区)政府,林业部要给予通报嘉奖,并且再扶持新上一、二个建设项目;对没有完成当年建设任务、造林不护林、发生林火或人畜破坏事件的县(旗、市、区),要给予通报警告,并酌情削减三北专项投资;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领导责任,严肃处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