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地方官”要有国家观念——湖北省嘉鱼县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08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地方官”要有国家观念
——湖北省嘉鱼县见闻
新华社记者 周东爱 徐士杰
嘉鱼县农民的富,在湖北省农村是出了名的。而这里的官比较清廉,县外人却鲜为人知。
我们在嘉鱼发现,这里的老百姓总是把经济发展和为政清廉联系起来看,民穷官清,他们不喜欢;民富而官不清,他们也说三道四;他们喜欢的是民富官清,这个“清”,不光是两袖清风,还包括头脑清醒,目光远大。
嘉鱼的干部,就是按老百姓这个“官清”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他们说:“少谋一分私利,就多一分发言权”。
要说嘉鱼县的党政机关兴廉的决心有多大,这得从一场轰动全县的计划生育案说起。
嘉鱼县人口1949年是13.9万人,1978年是27.3万人,接近翻了一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嘉鱼县委认为,要控制人口,关键要看干部、党员能不能带头。说来也真灵,干部带头加措施对头,硬是把多年来人口年增长率居高不下的势头扭转过来,1984年还降到了千分之六点五八。然而在1985年,一位年轻有为的副县长超计划生了第二胎,为此闹得满城风雨。县委和县纪委都深知,许多想生第二胎的人都在睁大眼睛看着县里对这件事情的裁决,只要稍徇一分私,县委在计划生育工作上多年形成的威望就会损失殆尽。县委决定给予这位副县长撤销党内职务的处分外,并报请县人大批准撤销其副县长职务,建议调任县城关镇作副镇长。
这场“挥泪斩马?”的戏对嘉鱼廉政建设的效应是巨大的。现职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从1986年以来没有“超生”的,没有违纪建私房的,也没有违纪“农转非”的。全县农民十多年来住房已普遍更新了两代,而县委机关主要部门今天仍甘居陋室,坚持在50年代、60年代盖的老平房办公,甘当人民的公仆。
“五子不登科,干啥啥利索”,这是私下人们对那些一身正气的公仆们的赞语。现任的县委书记刘彦其说: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是能带领人民实现奋斗目标,这些年,我们的几届县委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刘彦其的话可以在嘉鱼造林上得到印证。
造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业。嘉鱼的当政者看准了造林是为嘉鱼人扎富根的一项基本决策,于是,从1981年起,四届书记、县长锲而不舍抓造林,使全县森林覆盖率8年间由8.4%上升到26.38%,被林业部评为“平原绿化先进县”。
70年代末,这个县还不知适宜于平原的速生丰产的意大利杨树——为何物,如今这里广阔的平原几乎成了“意杨”天下。80年代的第一任县委书记白登坤是“意杨”的引进人,是他经过考察验证和林业部签定合同,决心10年内营造意杨8万亩。他带领林业干部栽下全县第一片450亩意杨林不久,就把造林的担子交给了第二任书记许克胜。许克胜把白登坤和嘉鱼人定下的蓝图一项项付诸实施。3年任满时,4万亩意杨的第一期工程胜利实现。第三任县委书记周世极接手又着手意杨的第二期工程,并在植树同时开始考虑如何把即将成材的意杨变成嘉鱼人民真正的摇钱树,提出了兴建全国第一家意杨人造板厂的设想。随后,他又把手里的“接力棒”交给了现任的第四任书记刘彦其。
嘉鱼县造林真有点像接力赛,如今嘉鱼已栽意杨连片速生丰产林6.7万亩,包括田间林网、房前屋后共有意杨10余万亩。目前,刘彦其和县长陈彦生主持兴建的投资3000万元的人造板厂正紧张施工,预计明年底可以投产。
人们算了笔帐,仅意杨这一项嘉鱼农民人均每年就可稳拿100元以上。
时下,有一种地方官治肥了本地,但在外地声望不佳。嘉鱼县的干部们认为那种胳膊肘只会朝地方利益上拐的地方官,那怕自己腰包里没有一分不义之财,也算不得真正清廉的公仆。他们的这种品格,在带领嘉鱼人民为国家多产粮、多卖粮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从嘉鱼到武汉,不到90公里。在一些人看来,离大市场近的地方,多半是工商兴、农业衰、粮难稳。但记者在嘉鱼见闻所及却是另一番景象。十年前嘉鱼粮食总产仅有2.5亿斤,到去年就稳步上升到3.72亿斤,一年净增1000万斤。今年形势更好,一路上,村村谷草堆成山,早稻丰收归仓,晚稻丰收在望。据行家测算,今年3.85亿斤的总产稳拿,向社会提供的商品粮将超过去年全县农村人均700斤的水平。也就是说,嘉鱼21万农民一年提供的商品粮,足够城里30万人吃一年。种粮想国家,只是嘉鱼县的地方官们心中有大局的一个普通的例子。他们说,地方官挑的是两头利:一头是国家,一头是地方,只顾一头利,到头来会两头都失利。现在,大局观念、国家观念,已经列为这个县上上下下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