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流动的黄金——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0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流动的黄金
——记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
本报记者 黄彩忠
三千里汉水奔流不息。人们仅在汉江与丹江的汇合处筑起一座30层楼高、武汉长江大桥两倍长的大坝;江还是那条江,水还是那么多水,江的性格却截然改变了,水的身价也提高了百倍。
大坝凌霄,正当而立之年。近水面,千里浩瀚的人造海,蓄水量达200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一座水库;背水面,装机6台、总容量90万千瓦的水电站蛰伏在大坝脚下,平均年发电38亿千瓦时,是目前我国有数的巨型水电站之一。
自第一台机组1968年投产发电,20个年头过去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综合效益累计达110亿元,为工程投资的13倍多。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中排队,数它功能最全、效益最好。
在丹江口流动的是碧水,也是黄金!
群星灿烂
首先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这颗明星的崛起。1958年破土动工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声令下,10万大军昼夜奋战,专门铺设了一条从武汉经襄樊到丹江全长431公里的汉丹铁路。丹江口这个地方早先只是旧均县的一个小村庄,工程建成蓄水后,淹没了县城,移民丹江口,鄂西北从此有了一座不夜城——丹江口市。
襄樊市过去只有一座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5000万千瓦时。丹江口的强大电流输入襄樊后,这个城市一举跨入了全国重点工业城市行列,轻纺、电子、机械、化工等工业门类齐全;今天一天的工业产值比解放前一年的工业总产值还要多。享有“明星”城市之誉的襄樊,显然是沾了丹江口的“光”。
在鄂西北和豫西南这一大片国土上,新兴的不夜城岂止丹江口市,沾光而突飞发展的又岂止襄樊市。电活了,工业就活了,整个经济也就活了。湖北人引以自豪的“1(武汉1.7米轧机)、2(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3(葛洲坝水力发电站又称330工程)”都和丹江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丹江口的电送到武汉,1.7米轧机就开不动;没有丹江口的施工主力转移到黄龙镇拿下黄龙滩水电站,第二汽车制造厂哪来的电和水;葛洲坝也一样,当年的丹江口工地,就是后来葛洲坝工地的练兵场,丹江口工程的建设,为筑坝万里长江准备了队伍,提供了经验。
灿烂的群星都离不开水和电,或因水、电而生,或随水、电而长。有水才能浇地,我们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有水还能发电,水利又何止是农业的命脉,它还是工业的命脉、社会的命脉。从丹江口出发,或沿着纵横交错的引水渠道,或顺着蛛网盘结的高压线路,所到之处,城市繁荣,山区兴旺,平原丰收,都不难得出以上体会。
五利俱全
这是已故周恩来总理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1972年冬,周总理主持一次讨论葛洲坝工程的会议。会上,他意外地给大家出了个题目: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水利建设,哪一个工程能做到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五利俱全?人们众说不一,议论纷纷。周总理却预见性地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能做到五利俱全。
事实证明,周总理的预见完全正确。
防洪方面:丹江口可控制汉水75%的水量,配合其他防洪措施,基本结束了江汉平原“三年两淹”、“十年九不收”的灾难史。
发电方面:丹江口在华中电网内是容量和电量都很突出的主力电站,有力地保证了华中地区工农业生产。
灌溉方面:丹江口为鄂豫两省引丹灌区360万亩耕地提供自流引水水源,昔日荒凉多难的“水泡子”、“旱岗子”成了旱涝保收的商品粮基地。
航运方面:丹江口水库蓄水后上下游航道起了本质变化,航深增加,浅滩减小,从根本上改善了航道条件,汉水成了一条水上黄金路。
养殖方面:丹江口拥有10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适于静水或缓流中生活的鱼类逐步形成优势种群,年产500万公斤商品鱼基地即将建成。
同是大型水利工程,人家只有“两利”、“三利”、“四利”,唯独丹江口五利俱全,这样的工程在我们国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它说明只要决策正确,花巨额投资适当搞点大型的效益好的水利工程完全值得。
丹江口正是一个效益相当好的大型水利工程,即使同是发电,它也有独特之处。按装机容量说,刘家峡水电站为120万千瓦,丹江口只有90万千瓦,但是,丹江口建在汉水上,汉水年流量比黄河大,刘家峡的发电量远赶不上丹江口。建在长江上的葛洲坝电厂比丹江口的优势大得多,但它是低水头径流式电站,当长江大洪峰到来时,该厂出力受阻,日发电力、电量锐减,这时电网只好要求丹江口帮忙,多发电力、电量,弥补葛洲坝出力的减少。
廉价水电
五利俱全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经济效益如此好,对社会贡献这么大,自身的经济效益并不高,人均留利水平只有全国水电系统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那里的干部群众告诉我:丹江口流动的虽然是黄金,但这黄金价格太廉。
水,每立方只收取5厘钱,地方水利分走一半,剩下2.5厘,这2.5厘在实际征收中还要打8折,最后能拿到2厘钱就很不错了。
电,每千瓦时收2分8厘,是全国最低电价,比葛洲坝电厂电价还低30%,仅为华中电网各省送网局结算电价的2/3左右。
廉价水电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价格严重违背价值,扭曲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理应提到议事日程。目前,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作为一个企业,它又没有企业应有的自主权,既不是完全的企业,也不是事业单位。作为企业,丹江口有许多投入对企业本身不产生直接经济收入,例如,防洪体现全民的社会效益,没有具体的受益对象,为此消耗的物资和资金不能取得补偿。灌溉也存在类似情况,考虑到国家的支农政策以及建库时受益地区农民提供了劳动积累,基本上不能收取水费。因此,丹江口近期要生存、发展,只能主要靠水力发电。
丹江口的发电量既受水量的制约,又受电网内调峰调频和旋转备用的控制,年发电量只能在30—35亿千瓦时,不可能递增。按目前执行电价,发电收入难以保本,亏损得不到补偿,丹江口哪来内部活力?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又从何谈起?这点忧虑,相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附图片)
丹江口水利枢纽全景。 新华社记者 储为宁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