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名画价格为何飞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0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名画价格为何飞涨
陈封
西方国家的阔佬近两三年对于名画家的作品大感兴趣,为获得一幅油画,一掷数千万美元无吝色,于是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行情猛涨。
今年5月,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1881—1973)的一幅自画像售得4785万美元,曾轰动一时;11月15日他的另一幅作品《伶俐的小伙子》在纽约苏斯比拍卖行以4070万美元被人购去,也成为令人咋舌的新闻。11月30日,毕加索24岁时的作品《皮埃莱特的婚礼》在由卫星电视联结的巴黎、东京两地拍卖,被日本的奥特波利斯公司以3.15亿法郎买走。加上5%的交易费,这笔买卖高达5140万美元。
毕加索的画虽然卖到如此惊人的高价,但并未打破世界纪录。冠军属于由苏斯比拍卖行在1987年售出的荷兰画家梵高逝世前1年(1889)所作的那幅《蓝鸢尾花》,售价高达5390万美元(成交价4900万美元,按规定买主另付拍卖行货款十分之一的佣金)。这幅名画的买主是澳大利亚超级资本家阿兰·邦德。邦德并不是一位狂热的油画爱好者或收藏家,只不过是闲钱太多,看中了一个投资目标而已。关于邦德先生和画家梵高的“姻缘”似乎可以算是一段轶事:
1987年初某日,对艺术一知半解的邦德先生忽然心血来潮,询问他的朋友们,“梵高的作品值不值得买一张?”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于是他通知他派驻伦敦和纽约的下属留意出售梵高作品的信息。不久伦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梵高的《向日葵》,他通过长途电话出价,最后却被一位日本巨商以3990万美元买去。数月后另一幅梵高作品《特灵奎泰尔桥》又出现在拍卖行里,可惜他再误于出价偏低而被别人以2020万美元夺走。11月时,他下决心不惜任何代价要得到一幅梵高作品,正巧梵高的《蓝鸢尾花》在纽约的苏斯比拍卖行待价而沽。经过一番激烈的抬价竞争,邦德先生通过电话喊出4900万美元,全场立即哑然,他成为最后的赢家。
邦德先生得到这幅“世界上最好的画”(因为是“最贵的画”)之后,把它当作奇异的珍宝,既保了险,又采取了严密的防盗措施,不肯轻易让它露面。他等待将来这幅画给他带来财运。说起梵高这幅《蓝鸢尾花》和财运的关系也颇富戏剧性。梵高在37岁时便死了,生前只卖过一幅画,《蓝鸢尾花》当然没有找到买主。这幅画在他死后被一些法国收藏家转手多次,直到1937年才由美国一个美术馆买去,10年后又由美国的培森夫人以8万美元(相当于目前的42万美元)购得。40年以后(1987)培森家族把画委托苏斯比拍卖行出售,于是此画到了邦德先生手中。经过40年,其价格增长了128倍多。
名画成为资本家的投资目标以后,价格涨到不可思议的程度。这种畸形的商品经济现象使各国博物馆和美术馆丧失了收购名家作品的竞争力,于是平民大众也就失去了欣赏高超艺术品的机会。艺术大师的作品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理应尽可能让人民观赏借鉴,但现在却被挂上沉重的高价标签禁闭在市场圈内。11月27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一篇文章作者罗伯特·休斯说,以金钱抬高艺术品的价值,看起来似乎是尊重人类文化结晶,实际上得利的是卖主和商人,受害者是博物馆和广大人民。这种倚仗财势的“掠夺行为”等于文学或其他名著只印一本并被秘藏,与世隔绝。这不但使许多人类文化成就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作用和价值,也是对文化的讽刺和粗暴的破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