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自强奋进的壮歌——评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2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自强奋进的壮歌
——评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
黄国柱
中央电视台于今年8月间推出、最近又重播的大型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是一首唱给共和国母亲的真诚的恋歌;是一首激励所有不甘沉沦的炎黄子孙的自强的壮歌!
富于政治色彩的专题电视片近年来在我国颇为流行。有的论者称之为“屏幕化的报告文学”,或者是“报告文学的屏幕化”。这表明了文学日益和最有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艺术的联姻这一现代文化的趋势。年轻的作者和编导携手共同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第一次用电视文学艺术的语言,记录和再现中国科技40年的艰辛坎坷及光辉成就。
对我国40年科技史的回顾、概括,需要对大量的丰富复杂的史料的熟悉、占有和掌握,然而更需要的是高屋建瓴的历史气魄和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当该剧编导试图探究历史长河的奥秘,洞察历史生命的灵魂的时候,首先奉献的是一颗诚实、坦直的心灵。他们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记录了历史的真实。应该说,这部电视片不仅为我们清晰而准确地勾画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大轮廓,而且用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绘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的具体内容;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老一辈革命的科技专家们白手起家的艰苦创业过程,而且生动地表现新一代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们突飞猛进的科研成果;不仅把以前人们所熟悉的史料、大事件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还从反思历史的角度发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不仅有胜利的欢欣,也有失败的痛苦;不仅有光辉成果的煌煌大观;也有科技工作及科学家们的境遇不尽如人意的披露……处处闪烁着编导者们的胆识和反思的真诚。比如,我国第一颗氢弹投掷者孙福长第一次投弹时因背诵毛主席语录而误了事的讲述;“四人帮”猖獗时关于“蜗牛事件”的荒唐闹剧,作为过去了的“历史真实”都给人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深深的印象。此外,在有关我国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那一集中,对现存的矛盾和困难也作了实事求是的描述。可以说,这部片子的魅力首先来自于真实。
《共和国之恋》的每一集的片头是一颗鲜红的搏动着的赤子之心。它的象征性的寓意是不言而喻的。尽管我们的祖国饱经磨难,对于科学家们来说,至今也算不上条件优越,但是,无论是百废待兴的建国之初,还是在经历了动乱之后的今天,一代又一代的饱学之士都殊途同归,一个接一个地踏上了祖国的大陆。我国原子弹事业奠基人之一彭桓武教授说得多么好啊:“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倒需要理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归国途中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是有自己祖国的!”可以说道出了一代科学家的共同心声。彭加木在神秘的罗布泊仙逝了;蒋筑英、陆家羲以壮年之躯报效了科学事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蒙古族兽医学博士旭日干,植物学家冯耀宗……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田野、草原和丛林;骨科专家陈中伟,耳鼻喉科权威姜泗长,药物学家王贤才……他们把青春献给千千万万个患者。献身我国军事国防事业的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刘夏石、梁守槃、屠守锷、黄纬禄、黄旭华、任新民、丁衡高、周光召……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不为世人所知。当《共和国之恋》集中介绍他们的伟大功绩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看到了他们忠贞博大的情怀!这部片子难能可贵地努力去争取
“以情取胜”的审美效应,在有限的画面里寓托了丰富的情思。作为母亲,女科学家修瑞娟、徐凤翔、徐鸣琴也许付出了更大更沉重的代价,为了祖国的富强,她们不仅牺牲了自己的享受幸福,也牺牲了对子女的母爱甚至他们的前途!电视片关于她们和儿女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描写,无疑是最光采照人、动人心弦的片段之一。
真诚的祖国之恋之所以崇高、感人,是因为在伦理道德的彰扬之下,更有民族的历史的大功利所在。所以,和真诚的恋歌一同奏响的,必然是自强的壮歌。《今天连着从前》一集,以较多的镜头把我国古代科技的成果和近代史上的失败屈辱同时展示出来,是发人深省的。洋务运动、改良主义、坚船利炮、科学救国……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只有共产主义的惊雷闪电才真正唤醒了科学的良知,照亮了挽救民族的坦途。解放军的马车接走了俞大绂教授的科研教学仪器;解放军还请教梁思成教授如何保护京城的古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许编导者们无意总结党领导我国科技事业的经验教训,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科技的发达”,却成了不言自明的结论。《激荡的潮头》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不仅介绍了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而且展现了我国国防科学的发展、壮大。导弹、原子弹、核潜舰、火箭、卫星……“一个民族的强盛主要靠实力。”屠守锷的话何尝不是全体中国军人的共识呢?!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军事强国一定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