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农民中的县委书记——记山西绛县县委书记李桂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5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农民中的县委书记
——记山西绛县县委书记李桂喜
本报记者 王艾生
膀大腰圆,黝黑脸膛,说话连珠炮,办事快节奏。他叫李桂喜,是山西省绛县县委书记。在绛县任职的6年中,他同这里农民结下深深的友情。
1984年1月,李桂喜奉命来到绛县。这是一个地处中条山里的半山半丘陵区,人穷地薄,交通闭塞,农民只靠种粮获点收入。他走村串乡,从山梁到山沟,跑了100多个山庄,查看农家低矮破旧的房舍,端起没有蔬菜的饭碗。他看到乡里大多数农民生活还是低水平。全县农民年人均收入仅200元,不少地方人均100多元。作为县委书记,如何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他彻夜难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新政策,县委敢不敢走新路?他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农户种植山楂苗发了财。中阳乡中阳村的戈怀郎,他种田手艺并不高,家底也不厚,但他敢闯敢干,1981年开始种山楂苗出售,仅仅两三年,年收入一万多元。
这些农村冒出来的富户,给李桂喜很大启发:戈怀郎能富,其他农民就不能富?他从省城请来15名专家,就全县范围种植山楂苗的可行性进行了地理、土壤、气候等考察论证。他又派人到几个省,获取山楂苗木市场情况。
当年3月,李桂喜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倡导:全县每户农民要种植2分山楂苗木,种植1亩山楂园。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倡议。县里各部门先后成立63个山楂苗木公司,帮助农民推销山楂苗木。到1985年底,全县种植山楂苗木的农民达2400多个,种植山楂苗1.3万余亩。这个县的山楂苗木行销全国17个省的100多个县,成了全国少有的山楂苗木基地。仅此一项,绛县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10元。
一个县委书记,要为几户农民办点实事,这很容易。但这不是县委书记的本事。李桂喜的目标是要使全县四万多户农民都逐步富起来。
李桂喜来到郝庄乡北牛坞村同党支部书记刘全家谈心。这是一位多年跟着党逐渐过上好日子的老实农民。几年来,他搞废塑料加工,收入达50多万元,成为当地的富户。李桂喜看了废塑料加工的过程很仔细地问:“你这种加工生产,全村能不能搞!如果全村农民都搞,投资多少?”刘全家说:“能搞。钱少,我可以帮助大伙。”北牛坞村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几百户农民都搞废旧塑料加工。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00多元。李桂喜把全县的乡党委书记请到北牛坞,给他们出了一道题:“你们怎样帮助农民尽快摆脱贫困?”并要求乡、镇书记们都根据本乡的实际,拟出引导农民致富的方案。
李桂喜想的不光是要使这一代农民逐渐富起来,他还想得很远。他深知,绛县农民过去所以贫困,除了历史、自然、地理的原因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民文化素质低。他决意在任职期内,着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具有现代文化知识的农民。曾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李桂喜,紧紧盯住全县小学、中学基础教育。他连续在城关小学及中学听了11节课,又到各学校同教师学生座谈。他发现,全县中、小学教师水平偏低。他把县计委、教育局的同志找来说:“无论有多大困难,教师进修学校非办不可!这是关系几代人的大事。”县里筹集20多万元,盖起教师培训楼,但因地方太窄,进修的教师没处吃饭。培训楼的邻居是县经委。李桂喜把县经委的人叫来说:“你们有小汽车库房,进修教师却没有地方吃饭,这事,你们看怎么处理?”没等县经委的同志回答,李桂喜说:“把小车库拆了,改建成饭堂,就这么定了!”
李桂喜跑遍绛县的每个村庄,每进一村,先看学校,先找村干部谈学校教学环境。连续几年,全县筹集资金500余万元,解决了小学的所有危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