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又来十三陵水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5
第8版(副刊)
专栏:

又来十三陵水库
董其中
北京仲秋,天高气爽。我来到阔别已久的十三陵水库管理处。负责人老戴同志接待了我,他知道我是从外地来的,执意要陪我参观,我们边走边看。
这次我特地带去一套十三陵水库照片资料,多年来我一直珍藏它。这是20多年前我在北京东安市场上买得的。我拿出来请老戴同志看,他感到十分惊喜。这12张每张颜色略黄的照片,张张展现出当年水库建设的动人情景。那年,我们毕业班的同学到水库参加义务劳动。其中那张“十三陵水库远景规划示意图”,是我和班里另一同学绘制的。为画这张示意图,指挥部抽调我们到绿化办公室帮助工作,让我们下去作调查收集资料。我们是根据规划图才画出这张示意图的。示意图画在一块大约六、七平方米的板面上的,画成后有位名画家还帮助作了绘画技术上的修改。现在水库四周郁郁葱葱,如同一幅青绿山水画。十三陵水库已成为首都的一个风景区旅游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今天我们该重新画一幅十三陵水库旅游示意图了。
陈列馆里有几幅反映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水库参加义务劳动的照片,还有一幅复制的大型油画——《毛主席铲土我来担》。这些作品中,领袖们平易近人的风姿,仍使人感到亲切。竖立在大坝东头山脚下的纪念碑,在蓝天和青山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雄伟壮观。纪念碑顶部是一组水库建设者形象的雕塑,底座四周镌刻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题词,还有郭沫若撰写的碑文。不少游客在纪念碑前摄影留念,抄写题词和碑文,缅怀领袖们的丰功伟绩。我画了一张纪念碑的速写后,坐在纪念碑前的台阶上小憩,和一伙年轻人交谈,谈到当年毛主席等来到工地劳动的情景:那是1958年5月25日——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扩音器里广播出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朱德、邓小平,以及参加八大二次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各省市区主要负责人到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顿时,整个工地沸腾起来了。下午三点多,中央领导同志来到了工地,差不多每人都是一身普通劳动者的装束。他们头戴草帽,身着粗布衣,脚穿圆口布鞋。应指挥部的邀请,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十三陵水库”五个字。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同志也题了词。随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就开始了劳动……当时,我们学院同学的任务是,协助工人维护铁道,给大坝工地运送沙土。那天,有几个同学跟车到了大坝工地,看到了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穿过层层欢迎的群众去参加劳动的情景,有个华侨同学挤进人群,抢拍到了毛主席铲土时的镜头。后来我们看到这些难得的照片时,无不感到格外亲切……
稍息后,我们在大坝上漫步。当我说到库存水不多时,老戴同志告诉我说,为开辟新的水源,1986年8月建成了补水工程,沟通了潮白河、温榆河两大水系。走到大坝西头,我向老戴同志介绍说,半山坡上如今管理处一带,是当时指挥部所在地。指挥部除各种办事机构外,还设有戏台、公共食堂、广播站等。说到广播站,我忆起这样难忘的一件事:一天下午,我路过广播站门口,看到周总理和几位同志从广播站走出来,一位穿军装的女同志紧跟在后。这时,我把步子放慢,并不时回过头来凝望总理。我听见那位女同志向总理随行人员请示说,要不要广播?总理听见后马上转过头去打着手势说:不要广播。总理穿着一身宽松的浅灰色中山服,戴着一顶浅灰色干部帽,直向河滩走去。正在河滩流水边洗涮的同志都未发觉,当总理等通过木板桥走到对面河滩时,被一些同志发觉了,大家都站了起来,目送总理远去的身影。
我在指挥部帮助工作的日子里,还看到许多文艺工作者前来工地参加劳动,体验生活。他们睡在帐篷里,吃在大食堂。大食堂的饭桌则是支起来的一块块木板,而凳子则是一些破砖块和木墩,大家就在这样的饭桌前就餐。他们满腔热情创作的反映水库生活的各类文艺作品,在工地演出展览,不计报酬。水库落成之夜,中央和北京市几十个文艺演出团体都来工地义务演出。我作为一个将要走向生活的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置身于水库建设的火热生活之中,深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锻炼,又是一次很好的艺术实践。我在工地一面劳动和工作,一面抓紧时间画了一些水库建设的速写。回到学院后,创作了一幅题为《十三陵水库之夜》的套色木刻。后来,这幅木刻连同他人的一些反映水库建设的作品,入选一个国际版画展,先后在北京和莫斯科展出。
如今,面对着山水如画般的水库风景区,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水库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领袖和干部同群众一起参加义务劳动的优良传统,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作风,在今天不是仍需提倡和发扬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