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盲目旨进有教训——沈阳钟厂靠科技人员解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6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盲目旨进有教训
——沈阳钟厂靠科技人员解难题
新华社记者 姜敏 刘欣欣
沈阳制钟总厂从国外引进的我国第一条全套石英钟生产线,三年多未能正常生产。后来,沈阳市组织技术攻关,仅用两个月就解决了问题,使这个因为盲目引进造成的包袱很快成为成功的项目。
这套生产线是花了316万美元引进的,沈阳制钟总厂对于它寄予了大显身手的愿望。然而,由于轻信外商,设备未按程序认真验收,图纸中的错误也没有发现。结果,生产出的石英钟一半以上不合格,有的甚至“倒着走”。但是这个警钟并没有把制钟总厂唤醒,反而继续追加投资,又花费了28万美元向同一外商购买了第二套模具。结果,仍不符合要求,致使引进的生产线长期“趴窝”。
沈阳制钟总厂是全国三大钟厂之一。本指望引进的这套生产线腾飞,没想到反而因此陷入泥潭。3年来,企业累计欠债2800万元,已到了产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边缘。今年春天,制钟总厂又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再次追加投资30万美元改造生产线。
这种只迷信外国、又不解决问题的引进,引起了沈阳市委的注意。市委经过调查研究,决定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解开这个包袱。
在市委的协调下,来自市内的仪表、塑料、电气等方面的7名专家和厂里的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并认真消化有关技术资料,“诊断”出石英钟机芯生产中存在的装配合格率低、秒轴输出力矩小,低温时部分机芯停走等“病因”,并解决了这些技术问题。到10月底,他们安装的39台石英钟经过一个月试走,合格率达百分之百。而后按照新绘制的图纸组装的300台石英钟,24小时走时合格率达到了设计要求。
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和深思。一位工程师说,解决这几个技术难题,实际上是手到病除并非困难。引进设备“趴窝”3年,还想靠外汇“治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迷信外国,低估了自己的力量,没有把引进的立足点放在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上,以为花钱买来“洋设备”就大功告成了,这种想法是太天真了。希望沈阳制钟总厂交出的“学费”,能给更多人以有益的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