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唱做俱佳的虎美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6
第8版(副刊)
专栏:

唱做俱佳的虎美玲
郭汉城
去年秋季,一位朋友从郑州返京,很兴奋地告诉我,他在郑州看了两台好戏,一台是豫剧传统戏《大祭桩》;一台是历史故事戏《粉黛冤家》,都是由虎美玲主演的。他很赞赏她的表演质朴而又热情,奔放而又细腻,这使我在想象中产生一个优美的形象。
近日,虎美玲的折子戏专场在京演出,共演出了《大祭桩》的“哭楼·打路”、《抬花轿》的“提亲·坐轿”、《花木兰》的
“思家”三出戏。这三出戏搭配得非常好,有悲剧、喜剧,又有正剧;有闺门旦、花旦,又有武生,充分发挥了演员多方面的才能。虎美玲的表演给我留下了以下几个突出的印象。
一是唱得好。虎美玲宗常
(香玉)派,“唱”是她的主要优势。常派唱腔具有奔放、嘹亮、委婉、细腻的特色,她都学得好,唱得准;但从中也可以品味出马(金凤)派、阎(立品)派明丽、纯净的韵味。还可以感受到她在唱腔中揉进了河北梆子和歌剧的一些唱法,使表现力更为丰富。美玲的嗓子条件好,清脆、甜润、轻松、自然,游刃有余。“打路”一场,那一段“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的大段唱,如泣如诉的表白、含血带泪的倾吐,奔放不失含蓄,粗犷仍伏纤细,确有余音绕梁的效果。
二是演人物。这三折戏,三个人物三种行当、三种类型,性格反差很大,思想情感和内在气质大不相同。黄桂英是意志坚强的大家闺秀;周凤莲是娇憨活泼的闺门小姐;花木兰则是女扮男妆的巾帼英雄。美玲却能把他们演得出情传神、迥然不同。她在塑造黄桂英这一角色时,一是用唱表达人物的心声;二是用水袖展示人物情绪的变化。她的“双滚袖”、“立袖”、水袖“双搭肩”都用得比较贴切,传达出了黄桂英奔赴法场前的复杂情绪;对周凤莲这个人物,着重突出她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可爱性格,和一般娴静、羞涩的封建时代的少女形成鲜明的对比。“思家”是《木兰从军》中的一场,这时的花木兰,已是经过12年战争磨练的将军。美玲把花木兰的威武气魄和隐藏在战袍之内的女儿柔情,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三是浓郁的地方特色。豫剧不同于京剧、川剧、越剧,它是中原劳动人民生活和乡土气息的体现。有人说豫剧有“土气”,有“红薯味”,这不应看成贬词。正因为豫剧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才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像我这样的观众所以被虎美玲的表演所吸引,正是她继承发扬了豫剧的地方特色,在前人艺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但仍不失豫剧的特征。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虎美玲已人到中年,诚恳朴实,寡言少语,尊敬前辈。她说常香玉同志曾认真地教过她,她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师的教诲。她经常到新疆油田、华北油田等地演出,油田职工和中原农民都很欢迎她。她有一个心愿:把优质产品不断奉献给人民。(下图为虎美玲表演速写。作者:傅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