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干部站在第一线——湖南发展农业的一条重要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干部站在第一线
——湖南发展农业的一条重要经验
新华社记者 杨善清 刘金桐 赵洪峰
今年,湖南省粮食生产终于突破了连续5年的徘徊局面,总产超过265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棉、油、糖、果、烟等作物也项项增产。
他们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各级干部在抓农业生产中,发扬我党深入实际,蹲点示范,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站在第一线,把工作做到乡村、农户。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稳定农村各项经济政策。
年初,省委书记熊清泉到洞庭湖区了解去年水灾之后群众的情绪和开发生产自救的情况时,有人提出要在大面上搞“两田(口粮田和责任田)制”,扩大耕地经营规模,改变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熊清泉当即指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目前全省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应当保持稳定和不断完善,不能轻易变动,“两田制”和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只能在条件具备、群众又自愿的个别地方进行试点。以后,省委、省政府又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这个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波动。初夏,湖南农村一度出现各种谣传,部分农民怕“政策变”,有的乱砍树木,有的不敢再搞个体经营。省长陈邦柱等6月中旬到望城县农村调查发现上述问题后,迅速通过报纸和广播电视反复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不会变,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会变,鼓励农民放心大胆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再次安定了民心。秋天,副省长卓康宁到基层考察农业开发情况。有个县汇报该县发展农业的路子是“林果茶,种养加”。卓康宁当即指出,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还是提粮林并举、种养加结合为好,帮助他们端正了农业发展的路子,避免了新的折腾。
办示范样板,引导农民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湖南是杂交水稻之乡,在科研、育种、繁殖制种和栽培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76年到1988年,全省共种植杂交稻2.4亿多亩,增产稻谷208.21亿公斤。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领导干部下乡办示范样板分不开的。今年,这项工作搞得更好了。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全省各级干部下乡办示范点3.1万个,种样板田12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94万亩,预计其中500万亩可成为“吨粮田”。在省农业厅的支持、帮助下,衡阳市市长苏健民、副市长周培和衡东县县长陈林泉带领10多名干部,在衡东县的4乡11村办了1.5万亩的双季杂交稻吨粮示范片,重点推广花钱较少、增产显著、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采用先进的栽培、施肥等技术,总产比去年增加18%,平均亩产达到979.7公斤。省统计局干部龙行才被派到武冈县杨柳区任副区长后,与当地干部一起,改革耕作制度,办起杂交玉米示范片,挖掘山丘区旱土的增产潜力。他挨家挨户发动群众,上门与农户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示范片的1620亩春季杂交玉米,平均亩产达478公斤,比去年增产1倍多。
干部深入基层,还带头参加劳动,促使全省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兴修水利和积制农家肥的热潮。仅去冬今春,全省农民水利投工就达3.69亿个,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317万亩。投工和完成工程量都是近几年来最多的。
在今年春季积制农家肥的活动中,很多干部,包括一些地市县的主要领导,都曾卷起裤筒下田,担农家肥下地。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全省使用的农家肥,每亩比去年增加10担左右。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