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为了一寸土——山西开发土地资源记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17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为了一寸土
——山西开发土地资源记实
本报记者 王艾生
土地的呼喊
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耕地正以每年44万亩的惊人速度减少。现在,全省人均耕地2亩,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因土地贫瘠,肥力不足,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人均占有粮食仅30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山西是我国著名的煤炭之乡,每年有1万多亩土地因采煤而塌陷。据山西省土地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迄今为止,山西因采煤塌陷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土地达70余万亩。大量乡村小煤窑的开采,重点工程的建设,乡镇企业的兴办,以及城乡居民盖房,无一不大量占用土地。仅建设需用的砖瓦,每年就要“吃”掉好地2万余亩。
省委书记李立功,省长王森浩呼吁全省人民,重视山西农业面临的这一忧患。
省人大常委会的委员们,也深深地为耕地减少而焦急。
土地在呼喊,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不能只图自身受益而忘记子孙万代;不能只顾向自然索取而忘记大自然的惩罚。
从白茫茫到绿旺旺
耕地锐减,引起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责成土地、农业、水利、林业、纪检、监察等部门实地调查,提出对策,并付诸实施,发动群众,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开发土地资源,尽快扭转被动局面。
从黄河之滨到太行山麓,从桑干河畔到晋南平川,山西农民展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向荒山、荒坡、荒沟,向黄河、汾河滩涂,向盐碱窝要耕地。缺资金,省、地、县、乡、村各级自筹;需劳力,农民自觉搞劳动积累。
塞外高原,雁北地区有大片大片的盐碱滩地,平展展,白茫茫,昔日为不毛之地。今年已有20余万人在开发治理,排盐压碱,治一片成一片。大同市筹集资金95万余元,集中完成治理智家堡、古店等7处工程,新造地1万亩,绿旺旺的庄稼分外诱人。应县,共有盐碱低洼地108万亩,占该县平川耕地的73%以上。县委、县政府采取“先易后难,成龙配套,集中联片,保证水源”的办法,将全县的盐碱滩地划分为7片,新打机井204眼,并同时架设电线,改善灌溉条件,已将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变为稳产田,平均亩产250公斤,最高达450公斤。
临汾市市长刘和平对记者说:“汾河是条游荡性很大的河流,常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但它蕴藏丰富资源。临汾市人民要用几年,把它的宝挖出来。”今年4月间,他们筹资100万元,组织农民、城镇干部职工义务劳动,已筑起防洪坝两条,造地7000亩。仅西芦曲村就种藕2000多亩,人均增收1000元。
家乡土 家乡情
山西民谚说:“亲不亲,黄土根”,“人不亲土亲”。生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扎根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对家乡的土地有绵绵不尽的眷恋。
太行山上的陵川县曹庄乡,有已扔弃10多年的300亩“撂荒地”,县政府公开招标复耕,中标者竟是两位离休的老教师郭振龙、郑志红。他们用离休安家费6000元,购置垦荒工具,带着全家18口人,进入深山安家。现已垦出40亩耕地,种树1000余棵。有人说:“这人太傻,人都老了,不坐在家里享清福,还上山折腾。”他们说:人各有志,我们的志在土地上,看到垦出的黄土,心里热乎乎的!高平县刘家庙村有一个26位老人组成的“老人开发土地队”,年龄最小的58岁,最大的74岁,已开发出土地500多亩,种树1万多株,他们说:握镢柄比抱孙子更快活!
记者在榆次市北田镇巩村村头,访问了青年土地复垦开发者郑树华。他34岁,膀大腰圆。1983年起他承包砖瓦窑,5年间,共获利10万余元。他左思右想找新的开发门路,最后选中土地复垦。他说:“我是卖黄土发的财,我还要把挣下的财富还给土地。”1987年起他承包了巩村废弃的旧砖瓦窑地60亩,盖房8间,将父母亲接到田边来住,父亲当了他开发土地的总指挥。目前已投资7万余元,打机井1眼,可浇地500亩。他在复耕地上种小麦、高粱、蔬菜及药材,今年可收入1.5万多元。
为开发土地资源,山西农村出现了“人口田”(父母为新生婴儿造一亩田)、“结婚田”(新婚夫妇为将来的子女造一亩田)、“建房田”(新建住房占宅基,房主造一亩田)。在不少山村还出现了“山地庄园”:独户或联户进山承包开发荒山,发展多种经营。
短短几年,山西的土地开发,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全省可开发的土地面积为610万亩,现已开发350万亩,占可开发面积的50%多。今年,全省新开发复垦土地18.6万亩,非农建设占地3万多亩,增减相抵,尚余15.5万亩。山西省土地局的同志把这种情况叫做“历史的转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