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王老汉三换“书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0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王老汉三换“书橱”
韩高源
“好漂亮,1800块钱花的不算冤枉,”江苏省赣榆县罗阳乡东关村村民王学宽的家里,人们围着个崭新的大书橱,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早已进入中年的王学宽是个地道的农民,又是大伙公认的书迷。
12岁那年春天,他的养母流着泪把他从学堂里往家里拽,他扯着养母的衣襟哭喊着:“妈,俺要上学,俺要上学……”,养母一把将他搂在怀里,哽咽道:“乖,连饭都吃不上,拿什么供你上学啊?!”
学校去不成,可王学宽的读书梦没有泯灭。从那以后,他白天搀着双目失明的养母四处乞讨,晚上就成了本村几个老识字先生家里的常客。《百家姓》、《唐诗三百首》等古旧线装书,他差不多都能成本背下来。有时,老识字先生还送一、二本给他,几年下来,他竟然攒下了二十几本各式各样的书。养母爱子心切,摸索着捡来几块旧木板,找人钉成一个方框,这就是王学宽的第一个“书橱”。
十几年以后,勤奋好学的王学宽成了人们眼中的“土秀才”。妻子宋继莲也十分支持他读书,每当年终分红的时候,总是把钱往丈夫手中一塞。王学宽一遛小跑,从相隔30多里路的连云港背回一大摞书籍,然后闭门苦读。王学宽读书面比较广,不仅读《史记》、《易经》、《三国演义》、《全唐诗》等文史书籍,对农业科技和社会科学类书籍也广泛涉猎。
书越积越多,原来的“书橱”早已不顶用,每当看到堆在粮囤里的书籍被老鼠咬得豁边少沿的时候,王学宽就急得直跺脚。这些,全没逃过宋继莲的眼睛。1979年秋的一天,宋继莲把丈夫叫到身边,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纸包对他说:“这是俺攒了3年多的‘私房钱’,63块,你拿去买个书橱吧。”“这是真的?”王学宽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连问了好几遍。第二天,一个真正的书橱进了他的家。
近几年,王学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和其他几十户村民一道,承包了村子里的大片鱼塘。他不仅用所学的科技知识为自己致富,每年都有5000多块钱的收入,而且成了大伙儿致富的智囊和顾问。1987年夏天,鱼塘发生了大面积死鱼现象,几个村民急得蹲在塘边直掉眼泪。王学宽自己捞起几条死鱼,照着养鱼资料,对死鱼实施剖析。当找到症结所在时,他即到处奔波,采集了冬青、烟叶、野薄荷放在一起熬水,然后操起平板车,把药分送给了各个承包户喷洒鱼塘。奇迹出现了,两遍药水喷过以后,几百亩鱼塘再未发现一条死鱼,而且没花一分钱。相邻的一个国营农场用西药治鱼塘,每亩花了二十多块。
读书,不仅使王学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使他在乡亲们中间有了更高的威信。村民中家庭不和,邻居纠纷,都喜欢找他“评个理”。平时,王学宽还经常在村中心的黑板上写一些诙谐幽默的小诗,有介绍农技知识的,有劝赌的,有批评不孝敬老人的,也有歌颂幸福生活的,每写一次,都会引来一大帮乡亲们观看。
也许是家学渊源,王学宽的一双儿女也特别爱读书,大儿子思同的绘画和女儿惠英的书法作品还多次在县级比赛中获奖。更让人惊讶的是:只读过几年小学的宋继莲也不甘落后,不知什么时候迷上了中医学,农闲时整日捧着中医古籍研读,《病理学》、《人体穴位及针灸》、《人体解剖》、《本草纲目》、《中国秘方大全》等几十套医学书籍都快被她翻烂了。从去年初至今,她已经义务为村民治病二十多例。
如今,王学宽再也不是独自一人逛书店了,而是全家人同来同往。现在,他们全家共有文学、医学、科技、书画等方面的书籍1200多册,那个60块钱的书橱当然是不够用的了,初夏,全家人一合计,干脆花上1800元,买个组合式大书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