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让研究成果为祖国服务——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关亚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0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让研究成果为祖国服务
——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研究员关亚风
冯越 邹淑英
1989年1月。
荷兰王国,爱因得候温技术大学。
来这里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中国青年学者关亚风,向导师提出,他原定的两个科研题目已经做完,他打算提前返回中国。
导师:“亲爱的关博士,你这个中国人叫我很不理解。中国目前的生活水平,你和我都是知道的。在荷兰的中国留学生,有人正在争取延长学习时间,你怎么反而要提前走呢?”
同普通的中国留学生不同,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派出的关亚风,是国内完成学业的理学博士。他先到意大利进行色谱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又到了荷兰,荷兰的这所大学以讲师的资格聘用了他,关亚风的妻子也到了荷兰一同学习。
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不必靠勤工俭学度日,假日里小两口还可以一道旅游欧洲几个国家。如果提前回国,就意味着立即放弃这种生活。怪不得别人不理解。
关亚风有自己的想法。他看到受聘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被一年一年地聘下去,远离祖国,干到老年。他感到,如果自己的能力未能融合到祖国的事业里,即使这样一年一年地被聘下去,即使生活再优裕,也是没有前程的。
出国留学是为了祖国,既然原定的两个题目已经做完,他决定还是返回祖国,趁热打铁,把题目的后续部分在国内完成,让高科技的成果打上中国的烙印。
1989年2月,关亚风回来了。
社会主义祖国给了他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在当代化学界的分析色谱领域,毛细管色谱是各国学者争相研究的一个热门,关亚风在荷兰研究的课题便是“气相毛细管色谱程序升温的保留指标”,并且采用了计算机模拟方法。回国之后,关亚风提出搞这个课题的后续研究。大连化物所立即批准了一笔科研基金供他使用。1989年9月,国家青年科学基金化学科学类评审会议又通过了关亚风的申请,对他的“毛细管色谱程序升温条件下无标准样快速定性活数据库”课题给予基金资助。
行家们评价说,关亚风在国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使他与国外同行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回国之后的继续研究如能取得预期的成功,那么他就成为这场科技竞赛中的领跑人了。
1989年9月,32岁的关亚风被大连化物所聘为副研究员,成为这个研究所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1989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七届色谱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关亚风带着4篇论文参加,其中有一篇他与中科院学部委员、大连化物所卢佩章研究员和两位外国科研人员合写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他与妻子邓文(计算机科研人员)合写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色谱分离优化的论文也很引人注目。
就这样,他在国内的学术舞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