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发展“战略产业” 舍得“长效投资” 山东十年集资三十亿元办教育 农村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取得重大进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1
第3版(综合)
专栏:

发展“战略产业” 舍得“长效投资”
山东十年集资三十亿元办教育
农村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取得重大进展
本报济南12月20日电 记者贾建舟报道:把基础教育列为“战略产业”的山东省,舍得“长效投资”。改革开放10年来,省委、省政府发动社会各行业和广大群众投资、集资、捐资30亿元办教育,不仅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而且在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方面也取得重大进展。
具有兴学重教传统的孔孟之乡,山东省共有中小学8万多所,在校学生1200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校和在校学生均占8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教育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农村办学条件仍相当艰苦。直到1978年,“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的状况,尚占农村中小学半数以上。有人曾算过一笔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如果全由国家包下来,按每年最多投入校舍改造费2000万元计算,约需130年才能完成。
为弥补教育投资上的巨大缺口,山东省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近10年来,全省多方筹集资金,先后修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40万间、2800万平方米,相当1979年前实有校舍面积的106%。许多地方还建设了图书资料室、实验室,配备了文体器材,开辟了生产基地,兴建了教师宿舍。全省还有20个县市区完成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
山东省许多地方从实践中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贫困——不抓教育——人才匮乏——经济不能振兴——继续贫困,此乃恶性循环;贫困——勒紧裤带办教育——造就人才——经济发展——由穷变富,此乃良性循环。广大群众明白了“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的道理之后,兴学重教的热情空前高涨。革命老根据地临沂地区为改变恶性循环,摆脱贫穷面貌,1985年发动群众集资1亿元,第二年便完成了中小学校舍改造任务。
在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教育投入中,山东省除发动群众集资办学,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财政拨款确保“两个增长”。到1988年,全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18.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8.8%,比1978年增长3.4倍,平均年递增15.9%,超过了同期财政支出年递增11.8%的增幅。二是用足用好教育费附加政策。自1986年开征教育费附加以来,到1988年全省累计征收教育费附加达12.55亿元。三是用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经费。
为调动各级办学的积极性,山东省大胆改革学校领导管理体制,自1985年对中小学实行了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省里明文规定,乡镇负责兴办初中、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村负责兴办本村小学、幼儿园。这样,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各级职权范围不清、互相扯皮推诿、办学资金无着落、校舍改造无人管的现象,大大调动了各级办学的积极性。平度市崔家集镇把历年积累的20万元拿了出来,又发动群众集资50多万元,使乡镇中心小学办得好上加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