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优良传统作风不能丢 工人阶级本色不能变 大连造船厂干部劳动形成制度 干部的劳动表现是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3
第1版(要闻)
专栏:

优良传统作风不能丢 工人阶级本色不能变
大连造船厂干部劳动形成制度
干部的劳动表现是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本报讯 在有15000余职工的大连造船厂,没有不参加生产劳动的干部。从1986年起,这个船厂的干部就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并逐渐成为自觉行动。据统计,每年厂级干部劳动20天以上,机关干部15天以上,车间干部100天以上。现在,全厂思想政治工作活跃,党的威信提高,职工精神振奋,生产形势喜人。
大连造船厂党政领导认为,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社会主义企业的干部虽然身居领导岗位,但工人阶级的本色不能变;企业虽然实行了承包经营,但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能变。干部只有时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增强劳动人民的感情,才能有尊重工人的意识,共同把企业办好。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把干部参加劳动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这个厂在组织干部参加劳动时,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并且注意从企业特点出发,不走形式,注重实效。一是建立必要的组织领导系统。党委统一制订计划和提出要求,每年部署一次,由工会会同组织部、人事处和各车间、处室具体安排编制,具体计划由厂部下达执行。二是建立考核制度。在全厂开展的“双百分”文明竞赛条例中,专门列有干部参加生产劳动的具体指标,月评比,年总评;在全厂遇有突击性任务时,成立生产监察组,监察上自厂长下至管理人员深入一线服务和参加劳动的情况,并及时通报全厂;在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干部活动中,干部个人要总结和汇报参加生产劳动情况。三是把干部参加劳动的表现作为提拔、使用的一项重要条件。三年来,全厂撤换了12名干部,多数是不深入第一线、劳动表现不好、群众意见较大的;而提拔的20名干部,都是比较符合“四化”标准,劳动过得硬,受群众拥戴的。四是新入厂的干部必须经过劳动锻炼。大中专毕业生进厂后,先参加一年生产实习,再下到业务对口的车间当工人三年左右,然后量才分配上岗,车间干部主要从有10年以上生产实践经验的中年职工中选拔,厂业务处室干部则主要从生产一线中的技术、业务骨干中选拔。现在全厂的厂级和中层干部,绝大多数都是从生产第一线中选拔上来的。
“大船”的领导班子认为,干部参加生产劳动,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好形式。他们要求厂级和中层干部带头执行参加生产劳动的制度;越脏越累的岗位,越要有领导干部出现;遇到突击性任务时,领导干部要先上。
有一次,一艘6.9万吨油轮的舱室需要特涂处理,要求十分严格,施工条件艰难。当时工程已经拖期,再耽误两个月国外船东即要弃船。厂领导组织干部突击队,苦干20天,出色地完成了第一个油舱打磨任务。接着,又组织400多名干部参加打磨,连续奋战,保证油轮按期交付。外商表示敬佩和称赞。
大连造船厂强调干部参加生产劳动要同其所分管的工作结合起来。厂级领导干部一般多到对全局有影响的重要部位参加劳动,并与基层干部、职工直接接触,倾听他们的意见,掌握职工的情绪和生产进度。车间领导干部除生产任务重时适当顶岗劳动外,平时是同现场调度和生产组织工作结合在一起。机关处室干部的劳动,尽可能同他们分管的工作衔接。各类工程技术干部,较多的是组织他们到“三结合”攻关小组,同车间工人、干部一道动手解决技术难题。各级各类干部都感到既有较多时间接触群众,又能更好地发挥才智,增长才干,参加生产劳动蔚然成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