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笛声远扬中华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3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笛声远扬中华音
孟凡夏 黄浩
深秋的一个夜晚,杭州大学西一教学楼一个大教室里,挤坐着各系科的200多名大学生。他们是来听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江南笛王”赵松庭讲课的。课题是《笛艺纵横谈》。
两鬓花白的赵松庭说:“笛子的故乡在哪里?产生于何时?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才有笛,有说是汉代才从西域引进。实际上,7000多年前,中国这块地方已有笛子的美妙乐声了。”他从包里取出一个塑料盒,从盒里取出3枚水管子说:“这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骨笛复制品,它有1个吹口、6个孔。现在请蒋国基用这种笛吹奏。”
有“水乡神笛”之称的蒋国基,是赵先生的弟子。他笑盈盈地站起来,用鸡腿骨纺制的古笛,吹出了几个音节,高亢嘹亮,似鸟鸣、如兽叫。赵先生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原始人食鸟兽肉,吸骨髓,发现管状骨可以发出声音,于是便逐渐将它发展成为笛子。
现今的笛子是竹制的。竹笛产生于何时?赵先生说,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如同现在长江流域一样温湿,到处是竹子,人们的生产、生活用具很多用竹子制作。竹笛就产生于那个时候。中国古籍所载,竹制乐器有笙、竽、箫、管、篪(音迟),没有“笛”这个字。所以有人说,中国不是竹笛的故乡。但据赵先生查考,古时“篪”读“迪”音,因此,“篪”可能就是古笛。湖北战国曾侯乙墓里就出土了一枝篪,它和现在的笛很相象。蒋国基用篪吹了一曲《伯仲吟》,听起来与现在的笛音大同小异。
赵先生又说,在古时,笛又被称为“怨笛”,有很多流传千古的名句描写的断肠之声,唐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就是一个例子。所以,笛子是一种表现力很丰富的乐器。它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之一。
在讲坛左边,摆放着十多枝长短不一的笛子。这些笛子大多是赵先生亲手制作的。蒋国基拿起一个一寸来长的口笛,吹起了罗马尼亚名曲《云雀》,又用笛吹起了中国民乐《荫中鸟》,那轻松活泼的鸟鸣雀噪,使人感到悦耳畅神,同学们随着笛声欢呼鼓掌,手舞足蹈。
赵先生说:“蒋国基在欧洲一些国家演奏时,听众几次全体起立鼓掌。这是为什么?因为笛子是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人家是向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致敬哩!做任何事,不要忘了自己要有个立足点,要从这个立足点向纵横发展。这个立足点,就是我们优秀的、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如果丢了民族文化,让什么“蓝色文化”,全部占领了阵地,那时的文化岂不就是殖民地文化了么?”
课堂里安静得能听一根针落地的声音。赵先生接着说:“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在立足于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厚基础之上,发展我们极有特色的中华文化,好不好?”
课堂里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