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说“根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6
第8版(副刊)
专栏:

说“根底”
王向东
深秋季节到石家庄,与朋友们一起到正定一游。正定大佛沧州狮,定州铁塔安济桥,俗称“河北四宝”。到了正定,当然要去看看隆兴寺的大佛。
果然名不虚传。在隆兴寺主体建筑大悲阁内,这座菩萨铜像高二十一点七米,恰如一位巨人屹立在成千上万的游客面前。他身披金黄色袈裟,整体比例适当,线条明朗优美,赤足立于仰覆莲花宝座之上,给人以大慈大悲的感觉。佛像有四十二只手,分持日月星辰钟鼓杖钵诸物,因而俗称“千手千眼观音”。站在这座高大雄伟的佛像面前,想到它是用铜水浇铸而成,我不禁对它的“根底”另眼相看起来。一打听,原来这座建于北宋年间的大佛脚下,倒是有着十分坚实的“根底”呢!铸大佛之前,工匠们首先开挖了一个十五米见方的地坑,一直向下深挖至地泉,然后用一重砾石、一重土、一重石灰混和起来,一层一层夯实。直夯到离地面还有两米深时,才留下一个十二米见方的“海子”,在“海子”内栽了七条碗口粗的熟铁柱,再用铁水注满地坑。这个今天人们看不到的地下工程,默默地承受着大佛的全部重量,使大佛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却一直是“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个今天人们看不到的地下工程,就是大佛真正的“根底”。
根底者,即所谓立场基础也。毛泽东同志曾经引用过一副对联,说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就说到了这个“根底”。试想,芦苇而生之于墙头,能有多深的根底?头重脚轻随风摇摆当是自然之势。毛泽东同志又说:“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毛泽东和诗》,张贻玖著,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治学要有“根底”。做人,不也要有这样厚厚实实的“根底”么?
人生的道路,崎岖而曲折。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直路,都知道劝人准备走曲折的路。然而,一旦当挫折和曲折突然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时候,许多人就常常为自己的健步如飞被突然中断而手足无措,又有几人能够像毛泽东同志那样发出“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送纵宇一郎东行》)的慨叹和追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和诗》,第114页),这“自信”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这“自信”来自深厚的“根底”,这“自信”的“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有这样的“根底”,还是没有这样的“根底”,一遇风波和曲折,立场表现往往截然相反。我们一些同志在认识上和工作中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之间摇来摆去,就是吃的立场这个根底不稳不深的亏。许多青年人在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看待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物质享受,如何看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战略等等问题上,所以分不清是非,程度不同地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的人甚至站到动乱一边去了,归根到底,也是吃的这个根底不深甚至没有根底或者几乎没有根底的亏。他们信奉的原则,是“人随潮流草随风”,根本谈不上什么原则不原则。他们不搞调查研究,不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分析问题的本质,只习惯于从表面现象上乱作对比乱下结论。有的人甚至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当今民族的“精英”,才是当今世界的救世主。其狂妄无知,令人啼笑皆非。“根底”之于人,岂可须臾或缺?
那么,做人的“根底”何在?我以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根底”,我们的百丈之台就犹如沙上之塔。严酷的实践又一次证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