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几家欢乐几家愁——英伦圣诞节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7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几家欢乐几家愁
——英伦圣诞节散记
本报记者 陈特安
“你有什么理由可以开心?你够穷啦!”“你有什么理由可以不开心?你够富啦!”英国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一百多年前写下的这一名言,今天依然不失为西方社会贫富分化的形象写照。
如同华盛顿白宫对面椭圆形广场有棵两丈多高的“国家圣诞树”一样,在伦敦白厅附近特拉法格广场上,今年圣诞节前夕照例竖起一棵挪威赠送的高耸的枞树,这颗塔尖形的圣诞树树冠上挂满了明珠般的彩灯,吸引着成百上千的伦敦人,在有“英国第一街”之称的牛津街以及毗邻的摄政街,更是彩灯高悬,五颜六色的灯火闪烁,争奇斗艳。牛津街被称为“欧洲繁忙的购物中心”,据估计,12月23日这一天,约有100万人光顾牛津街(其中当然不乏挥金如土者)花费总金额达4000万英镑之巨。
但是,伦敦东南老肯特路上的圣诞节施汤站,则另是一番景象,那里是“另一个伦敦”。150多年前,狄更斯曾与伦敦穷人分享英国马尔顿镇献给他的巨型馅饼;今年圣诞节前夕,马尔顿镇又仿效狄更斯,将烤制的一个肉馅饼送给伦敦以纸板箱为“家”的“纸箱人”。出身贫寒的狄更斯及其名著圣诞述异,成了此间圣诞季节慈善精神的象征,创立于1972年的圣诞危机组织今年照例凭着这种圣诞慈善精神开办收容所和施汤站,以期引起各界对几乎“被社会遗忘的人们”艰难处境的关注。
22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圣诞危机组织之后又来到老肯特路施汤站。数以百计的男女老少排着长队,瑟缩于呼啸的寒风中,等待着施舍圣诞饭餐。来得最早的一个无家可归者名叫戴维·贝尔,自1972年以来,一直以贝克街地铁车站的摄影亭为“家”。他说,这里的济贫站好,不需要回答任何问题,而且被当作客人来接待,“使我感到自己像一个人”。17年来,他一直是这里的常客。但他感到遗憾的是,济贫站“一年里其它353天不开门”。来客中有个身着茄克衫的年轻人,名叫菲尔·怀特,他17天前失业而又不愿拖累家人,刚加入无家可归者的行列。他迈进施汤站门槛后,站在一个角落,显然还感到不好意思。但也有的无家可归者认为,没有什么不能告诉记者的。有位老年妇女告诉记者,她失去老伴之后不久就流落街头,在滑铁卢车站桥下住了10年,后来才住进了收容所。在施汤站内,同餐者纷纷与圣诞危机组织的志愿者握手,感谢他们的辛勤服务。圣诞危机组织主席莱恩·默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今年,从伦敦、贝尔法斯特、伯明翰、布里斯托尔到格拉斯哥,圣诞危机组织都设有济贫站,看来要求“救济的需求在增长”。据介绍,这一天,将供应1.5万份饭餐,在此后的9天里,还将有1000名志愿者在这里参加服务,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品、收容所、医护、衣服等。《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说,仅25日这一天,在女王发表圣诞讲话后,将有1500名无家可归者在伦敦收容所内用餐,“他们是全国约18万无家可归者中的幸运者”。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从1979年到1989年,英国的无家可归者已增加了一倍。
几家欢乐几家愁,在西方社会,情况历来如此。从英伦今年的圣诞节看,由于贫富鸿沟在加深,英国“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间的差距比自有工资记载以来任何时候都大”,因而,尽管有不少人生活水平提高,一些高收入者欢乐依旧,但怀着愁苦的心情过年关的人却仍有增无减,尤其是那些无家可归者更是愁肠百结;茫茫天涯路,何处是尽头?鉴于明年英国经济增长缓慢、失业有回升之势,《星期日泰晤士报》也担心,在短暂的“圣诞节快乐”之后,无家可归者又不得不“飘摇依旧客街头”。
(本报伦敦12月25日电)
(附图片)
12月24日,圣诞节前夕的白宫前面,一些无家可归者用地下道的热气取暖。美国大批无家可归者就是在冰天雪地中露宿街头,度过圣诞节。
新华社记者 韩居策摄(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