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1989年,鄂西北襄阳县的粮食生产突破徘徊,登上了新的台阶:夏粮产量为全省之冠,秋粮净增2.1亿公斤。丰收的诀窍是什么?县委书记说是得力于——“聚变”的新能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28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1989年,鄂西北襄阳县的粮食生产突破徘徊,登上了新的台阶:夏粮产量为全省之冠,秋粮净增2.1亿公斤。丰收的诀窍是什么?县委书记说是得力于——
“聚变”的新能量
朱道钰 詹金生
湖北省的西北部,有个100万农业人口、174万亩耕地的襄阳县。1989年,襄阳县大丰收:粮食总产达8.5亿公斤,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丰收的“诀窍”在哪里?
精于农业生产的襄阳县委书记许国富,告诉笔者:“是‘聚变’爆发了新的能量。”
“裂变”后的困顿
襄阳县过去是个穷县。10年前全县开始实行“大包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迸发出来。全县粮食产量连续5年平均年递增0.5亿公斤,1985年达到6.58亿公斤。
在总结经验时,原县委负责人用了一个现代比喻:“原子弹爆炸,是靠分裂一个一个的原子核,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我们县的农业丰收,是靠广大农民从‘大锅饭’中分裂出来而产生的巨大积极性。”
然而,“裂变”中却蕴藏着困顿。
这年秋播时节,一位上级负责人在泥咀镇的“万亩冷浸田”调查时,问一位老农:“只要挖深沟排掉积水,一亩就可多收几百斤粮食,你为啥不挖呢?”老汉回答:“周围各户的田都不挖沟,我挖得越深,水往我的田里流得越多,我哪能挖呢!”
双沟、东津等乡镇几十万亩河沙地上,许多近百亩的大方田被种成了零碎地,最严重的地块,每户仅种一米多宽。农户怕伤着邻居的庄稼,不敢机耕牛耙,只好锹挖锄铲。黑龙集镇关庙村二组农民王明会的绿豆地两边,是别人种的芝麻。害虫专吃绿豆,不咬芝麻,治时飞走,治后又来,秋后绿豆差点绝收。……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再退回去行吗?”
“那样会重新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使不得!”被问及的襄阳人都这样回答。
又要发展农业,又不能重吃“大锅饭”,怎么办?
困顿后的决策
经过几年在关庙村、朱集镇等村镇的小心探索,又经过战胜1988年特大干旱的大胆实践。1988年中秋,襄阳县委从原先不很清晰的感性认识中,悟出一个非常清晰的结论:单门独户经营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发挥集体力量和行政组织功能,予以克服。由此,他们做出了一个“16字决策”——“保持农民‘分’的优势;发挥领导‘统’的功能。”这个提法似乎不新,但是,襄阳人对“统”有着自己实在的理解,并采取了一系列为农民所欢迎的措施。
“统”就是领导重新重视农业。县委将全县28个乡镇划分为6个“战区”,县委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及其副职们,分别在各“战区”担任“司令官”。各乡镇的负责干部也纷纷包片包村。秋耕时,在保证农户地头界桩不动的情况下,统一茬口,统一机耕,零碎地又回复为大方田;施肥时,根据县土肥站对不同耕地的测肥数据,不论是懒得上肥的,不信科学的,无钱买肥的,统统指令性地让其按标准施足肥料……
“统”就是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全县所有农业干部和植保人员,纷纷走向生产第一线。今年杂交稻制种授粉期间,正赶上最热的“三伏天”。一些懂技术的领导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卷起裤腿下到田里,手把手地教农民授粉。
“统”就是实心实意为农民服务。针对前几年刮起的“各行各业讲效益,都在农民头上打主意”的歪风,县委书记许国富在县直机关干部大会上强调:“我们吃的是农民给的一碗饭!今后发现谁要坑农轻农,非让你下到乡镇当个办事干部,尝尝抓农业的酸甜苦辣不可!”今年4月中旬,小麦发生白粉病,县生资公司领导驱车750公里,在24小时之内,从武汉买回一卡车“金刚霉素”。不到两天,这批药及时地喷洒在农田里。
决策后的“聚变”
夏收了,襄阳大地遍地金黄。在襄樊市召开“全国夏粮生产现场会议”,参观襄阳县连片种植的高产田时,农业部一位副部长鼓励该县:“全国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粮生产达到4亿公斤的县,你们争取夺这个冠军”。后来因为几次暴雨和一场洪水,毁掉粮食0.2亿公斤,全国冠军没有夺成,但夏粮总产仍然达到3.9亿公斤,成为全省之冠!
秋收了,襄阳县“黄金”遍地。湖北省农牧厅的专家,赶来鉴定“连片种植、模式栽培万亩试验田”了;鉴定结束,挥笔签字:“全部达到要求”。秋粮登场,一串数字出来:总产4.6亿公斤,比去年净增2.1亿公斤!
总结这一次成功,许国富又用了一个现代比喻:“正像把一个个氢原子核聚合拢来可以爆炸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一样,把一个个分地到户的农民‘统一’起来,可以产生出比改革之初更大的生产效益。”
笔者在襄阳县耳闻目睹了大量的“聚变”细节:
在朱坡乡莫岗村,村支书万久来摆出了这样的事实:今年全村把选种、备肥、治虫、用水等十几个生产环节“统”起来后,农民单是
“治虫”就省了大事。95%以上的农户减少了治虫的盲目性和失误率。今年该村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户均生产万斤粮”。
在朱集镇的朱集村,村农经站长齐华玉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全村将种子、农药、化肥统一购回分发,比农民各自外出采购,一年节省的“购买工日”至少在4500个以上。
“襄阳县大丰收的经验,是不是就能归结为一个‘统’字呢?”采访结束时,我们问县委书记许国富。
他笑着摇摇头,说:“不能这样说。有两点特别应该注意。人民公社时不也是‘统’得很多,为什么肚子就吃不饱,而现在‘统’就会产生效益,关键是有‘大包干’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基础,离开这点谈‘统’,不会有效果。第二,‘统’的内容很多,归结一点,就是搞好服务,让农民从中尝到甜头,而不是强迫命令,违背经济规律,包打天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