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答一位不知名的读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9-12-31
第3版(综合)
专栏:

答一位不知名的读者
甘为
最近辗转收到署名“一个普通的留美学生”的一封信,是对本报(海外版)提出批评意见的。他读了本报(海外版),提出了意见,这是好的,应该感谢。
不过,有些意见,我们不能赞同。
首先,他说本报(海外版)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举的例子是本报(海外版)今年12月2日四版转载的《瞭望》周刊文章《吾尔开希其人》一文的一件事,即吾尔开希嫖娼问题。原文是这样的:“萧强(注:吾尔开希的同学)还说,吾尔开希还不知廉耻地嫖娼,而且当众加以宣扬。有一次他回宿舍,美滋滋地对我们说:‘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昨天晚上“拉皮条”的请我客,免费让我玩了婊子。’”此事有人为证,这位不知名的读者也提不出反证。但是他却说:“前些日子一揭露吾尔开希的文章,提到此人上大学期间有嫖娼行为,我很吃惊,我在北京生活20余年,从未听说北京有妓院或娼妓。只此一条,便使人对整篇文章的真实性生疑。”这个结论,未免过于武断。你未听说或你不知道的事就不存在吗?北京没有妓院,是事实,在解放初期,妓院以及娼妓都已取缔了。但对外开放,也带来一些消极的东西,卖淫现象又死灰复燃。进来了苍蝇怎么办?打就是了。最近北京及全国开展的“除六害”,头一害就是打击卖淫嫖娼。此事本报(海外版)报道过,这位读者可能未看。
其二,这位读者说,《人民日报》文字浅俗,逻辑混乱。举例说:“有一篇评论叫《过几天紧日子》,谈到中国的国情,说我们的国情‘是既要吃饱,又不能吃得太饱’,这样的比喻来形容我们的国情,通俗是通俗,但是否太浅薄了些?”是啊,假如真是这样说的,何止是浅薄,而且不合逻辑,吃饱了再吃,岂不撑出胃病来?问题在于,本报不是这样说的,原文是:“我们的国情就是这样,既要吃饱,又不能吃得太好。”我们认为,这没有什么错,中国目前只能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没有达到孔老夫子所说的“食不厌精”的地步。把“不能吃得太好”,说成“吃得太饱”,说是有意歪曲,缺乏证据;要说粗枝大叶,想必不会冤枉的。这里还有一个旁证:本报11月29日发表的社论的题目是《谈过紧日子》,这位读者连这篇社论的标题都搞错了。
话还得说回来,读者给本报提意见,我们是欢迎的。提得不对,我们也不怪罪,“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嘛。何况,本报在内容上、文字上确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这类批评,对编者是激励和鞭策。不过,既然讲实事求是,笔者作为编者之一,还得实话实说。
但愿那位不知名的读者能够看到这些话,并且看得仔细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