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艰苦创业 汗水先由党员淌 发展经济 甜头先让群众尝 “陕北第一村”的党员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1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艰苦创业 汗水先由党员淌 发展经济 甜头先让群众尝
“陕北第一村”的党员们
在陕西省最北部的府各县,依黄河而立的灰褐色的石头坡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前石畔村。如今,这个有着137户农家的村庄,以它的富裕和文明响誉了三秦大地,被人们称颂为“陕北第一村”。
1990年3月,前石畔村的全体村民致信李瑞环同志,发出了他们质朴的心声:“夸夸我们村党支部。”
领头的雁
前石畔村有137户人家,553口人,286亩耕地,人均不足5分地。过去,这里流传的歌谣是:“穷山恶石头,黄河往西流,女人挖苦菜,男人走西口。”
闻名中外的神府煤田的开发,使前石畔人惊喜地意识到:他们脚下的“穷山恶石头”原来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一个大胆的愿望在前石畔人心中萌发:建一座水泥厂。这重担自然又落在了党支部一班人的身上。支书孙侯怀,拿上妻子多年来节衣缩食省下来的200元钱,拖着病体,同两名村干部过山西、走上海、下江南,连续考察50多天,制定出了建水泥厂的方案。前石畔的党支部硬是领着群众创出了这样的奇迹:一座年产7000吨的水泥厂,从设计到施工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
随后,党支部又带领群众用“滚雪球”的办法,先后办起了18个企业,没要国家支援一分钱。到1989年,全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0万元,人均产值9000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前石畔这个陕北高原上的穷山村,也因此而成为工业发展、农业繁荣、家家富裕、户户康乐的文明新村,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心底无私
张侯华,是前石畔村的党支部副书记,这个朴实的陕北汉子,打从1973年他24岁时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起,就认定了:共产党是为大伙服务的。他从1985年起承包村里的水泥厂,按合同应该提成超产奖金10800元。而1988年冬天村里分红时,他当众宣布:这10800元他分文不要,全部捐给集体。全村的人谁也不会忘记,1984年村里建水泥厂的资金短缺,他一声不吭地拿出了家里积存的5000元;次年他又将应得的8000元捐给了水泥厂;村里办暖气片厂,他同12名党员商量后共同集资垫支了4.9万元。这几年他家存了两万元钱,又都借给别人了。群众在张侯华家院子的大门上写了“好人家”三个字,以表示对他的感激和敬重之情。
前石畔的党支部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艰苦创业的汗水先在党员干部身上淌,发展商品经济的甜头先让群众尝。支委孙元小原先分管新桥旅社,驻山西苛岚县某部队为了感谢旅社的热心服务,提出以2000元的优惠价卖给他个人一辆15吨的平板长车,他却把车给了集体。后来他担任水泥厂副厂长,又全身心扑在了厂里的工作上。到30公里外的地方为水泥厂拉原料,别人一天拉三趟,他拉四趟,却拿三趟的报酬。三年的时间里,他共节油5700公斤。支委孙智奴分管村里的土建工作,他每天在工地上干十四五个小时,从未计较过个人得失。村民们说:“过去,我们有事是找长辈、找亲戚;现在我们有事是找党员、找党支部。我们信任党支部,也离不开党支部。”党支部是前石畔农民心中的一杆旗。
着眼未来
前石畔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国家利益,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他们经常教育村民要严格守法,决不能见利忘义。
几年来,这个村没有偷税漏税的,没有拖欠国家粮食的,没有不履行合同的,也没有钻政策空子搞鬼的。自1983年以来的7年中,全村仅村办企业就上交国家税金62万元,成为榆林地区村一级最大的纳税户,过硬的守法户。
前石畔人富了,党支部并没有忘记百年育人的大计。近几年,他们拿出17.3万元用于教育事业,为本县的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集资8700元。他们对本村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律免费入学,对民办教师实行高工资制。如今,前石畔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前石畔村的党支部以其令人瞩目的成绩跨入了全国农村基层优秀党支部的行列。前石畔村的党员们用行动证明了:他们,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葛海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