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东京访井上靖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17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东京访井上靖先生
本报记者 邵华泽
应《读卖新闻》邀请,《人民日报》代表团抵达日本访问第二天,是在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和著名书法家青山杉雨先生家里度过的。这样的安排体现了访日的重点:看看《人民日报》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能够做些什么,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拜访了井上先生。老先生在中国和日本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当今日本极负盛名的文学泰斗,又是从事日中友好活动的老前辈。他同人民日报社也常有联系,他写的小说《孔子》一书的中文本,就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今年3月,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神州》副刊上,还刊登了井上先生的文章,文中阐述了他对孔子的认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创作《孔子》一书的经过。
井上夫人在住所门口迎候我们。井上先生身着和服,从里屋走出来,满脸笑容,同代表团成员一一握手。一落座,我们送上了《孔子》中文本,井上先生非常高兴。他说,《孔子》一书,有20多个国家要翻译出版,其中最快并率先出版的是中国。人民日报出版社不仅效率高,从翻译到出版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而且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这种开本(小32开)也便于读者阅读。我告诉他这本著作第一版印刷两万册已经销罄,正准备再版。井上先生满意地笑了。他很认真又带点风趣地说,以后我有新的著作,还交给你们翻译出版。
井上夫人一边翻阅着《孔子》一书,一边深情地说,井上为写这本书,日以继夜,付出了辛勤劳动。他不辞劳苦,到中国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访问了许多地方,“当年孔子走过的地方他几乎都走遍了”。井上先生接过话题,说这本书得以写成,要感谢中国方面给了他特殊的照顾。我说,要讲感谢,首先应该感谢井上先生为介绍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付出的心血,井上先生做学问和写作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都是我们所敬佩,值得我们学习的。
井上先生对日中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他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整整20年了。当我谈到中日文化交流还应该进一步发展时,他连连点头称是。他很赞同《人民日报》和两国新闻界利用自己的影响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他简要地回顾了一下几十年来日中文化交流的历史,说,日中文化交流的方针都是双方的前辈定下来的。只要我担任这个会长,我就要按这个方针工作下去。井上先生还谈到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孙平化先生前几天刚刚到他家来过,加强文化交流也是他们交谈的重要话题。他说,现在两国之间进一步开展经济技术交流是很重要的,但不能因此忽视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会促进两国人民更深地了解对方,了解历史,使两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纽带连得更紧,其作用和深远影响是其他方式难以代替的。我们深深感到井上先生此话的份量,这不仅是历史经验之谈,也是对未来的殷切的期望。
井上先生邀我们参观他的书屋和工作室。他有一座两层楼的书库,里面摆满各式书柜。为了充分利用书屋的面积,许多书柜是一个个紧挨着摆放的。书柜底部有滑轮,地板上嵌有轨道,只要用手轻轻一拉,书架之间就增大距离,可以取出需用的书。这个办法很科学,很适用。书屋里有专门存放中国作家著作的书柜,上面放着巴金、冰心、周扬、刘白羽等著名作家的著作。我随手取下几本看了看,书上都有作者的亲笔题签。其实除了专门的书房以外,他的会客室、工作室内都是书,有日文的,也有中文和其它文字的,有精装的,也有许多线装的,这些书有的整整齐齐摆在书架上,有的放在茶几上、地上,像是刚刚翻阅过的,真是“书的海洋”。
井上先生已经83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他同我们侃侃而谈,井上夫人则亲自来回为我们送饮料、水果。不觉时间已超过原订计划,我们很不忍多占用井上先生的宝贵时间,便起身告辞。井上先生兴致很高,抱出一大摞书,赠送给代表团成员每人一册他访问中国西北地区后出版的《丝绸之路诗集》。这本书装帧非常精美。除了井上先生的诗,还配有著名摄影家大塚清吾先生拍摄的彩色照片。井上先生用汉字工工整整地在每册书的扉页上签名留念。代表团的同志都连声感谢井上先生的美意。
临别时,井上夫妇坚持要送我们上车。从室内到门口有一段石子铺成的路,井上先生穿着木屐送我们到车前。
在返回的路上,大家都为有幸拜访这样一位大作家、大学问家而高兴。井上先生对日中友好事业的执著精神,对中国文化的深厚造诣,和他那谦逊宽厚的长者风度,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心里。
(附图片)
图为井上靖先生在为客人们签名留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