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京都侨情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1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侨乡纪行

  京都侨情深
本报记者 袁建达
人们说,北京不是侨乡的侨乡,这话不假。因为华侨、归侨和侨眷,都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40年前,当时的北平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省级侨联组织。4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北京的归侨团体,像一棵大树,枝粗叶茂了。
北京现有1万余名归侨、侨眷。建立在工厂、机关、学校的侨联基层组织多达180多个。北京的归侨大多来自东南亚,也有一部分来自日本、朝鲜和苏联等国。1983年以来,这些归侨、侨眷中有240多人获得北京市的先进模范称号。有的还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灿烂。
罗益锋,就是北京归侨中的杰出代表。这位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的高级工程师,先后在30多个全国性专业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过科研论文,在技术情报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去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与他齐名的是北京光华木材厂工程师郭晓毅。他在受命援助建设斯里兰卡活性炭厂的工作中,大显身手,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外国老板许以高薪,再三劝他留下工作,他却诚恳地回答:“我要回去为祖国做点事。”
李桓英也是北京归侨的佼佼者。1958年她从生活条件优越的美国回到祖国,一直忘我地从事麻风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她的足迹遍及云南、贵州、四川的麻风病村,用一颗爱心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北京市授给她“五一”劳动奖章。
提起北京的侨情,不能不说生机盎然的侨资企业和华侨学校。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北京市侨联发动归侨、侨眷集资兴办了北京华建公司,盖起了北京华侨酒店,成立了北京华侨城市信用合作社,还与一位台湾同胞兴办了珍宝餐厅。为了支援北京郊区的建设,北京的归侨们集资170万元,用于帮助建设房山啤酒厂。
燕京华侨大学创办于1984年。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已向社会输送了400多名毕业生。这些学生有的到大使馆当翻译,有的进工厂当技术骨干,获得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1988年成立的“中国语言文化培训中心”,致力于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子女学习中国语言提供条件,传播和弘扬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两年来,这家中心已接待了来自东南亚、欧美和日本的学员近1000人。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也是国家侨务机构和全国侨联的所在地。多年来大陆旅游观光或洽谈业务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都要到首都来看一看,以了却他们的相思愿。北京以她特有的好客和热情欢迎自己的同胞。
近5年来,北京侨联共接待了100多个旅行团,人数多达3200人。北京的归侨今年也组团到香港等地访问,既热情宣传了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祖国统一的政策,也加深了同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联系。
今后京都的侨情乡意将会更浓、更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