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脸上有光 心中自豪——在第十届亚运会的日子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19
第7版(国际)
专栏:

  脸上有光 心中自豪
——在第十届亚运会的日子里
朱中良
4年前,当参加第十届亚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抵达汉城时,金浦国际机场上,除在入境口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少女给每一位中国客人戴上一朵无穷花外,几乎看不到任何其他旅客和闲散人员。取完行李,从候机厅来到停车场,眼前是另一番景象:笑脸相迎的组委会官员一字排开,同中国来宾一一握手,嘴里不住地表示欢迎和问候;殷勤周到的服务小姐,不停地跑前跑后,对照名单,帮助拿行李,招呼上车;摄影记者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仔细搜寻自己熟悉的中国运动员,打听“李宁来了没有?”“朱建华什么时候到?”几百米开外的广场四周,警戒线外到处站满翘首观望的汉城市民。直到我们乘坐的汽车离开广场远去,许多人还手举花束或彩巾不停地挥动着。
事后知道,对于多年来第一次来汉城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组委会方面采取了特殊的警戒措施。不仅对代表团官员和著名选手是如此,就连中国记者下榻的南汉城旅馆,也清理了国内外的其他旅客。在门厅和楼层里,24小时都有警察值班。
此后的半个多月里,在亚运会的所有活动场所,在汉城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回响着一个最具魅力的英语单词——“China”。早晨从门缝里塞进来的报纸,几乎每个版上都登载着有关“China”的报道;来到新闻中心,专门提供材料的柜台上,随手都可翻到印有“China”字样的成绩公报;在很多项目的预决赛场上,观众热烈议论的、各国记者竞相采写的、电动记分牌上赫然显示的,更是离不开“China”。处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每一个“China”的成员,无不感到脸上有光,心中自豪。
一位台湾省记者坦诚地告诉我:“我过去来过汉城很多次,采访体育比赛也不是头一回,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心情总是起伏不平,有时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有时兴奋得真想大叫几声。我想,大概我们都是中国人的缘故吧!谁不希望中国选手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呢?”说完,他举起正在饮用的一杯啤酒,和我重重地碰了一下杯。
对于初次从大陆来到汉城的中国人,当地市民开始不免感到有点陌生。他们习惯管我们叫“中共”,“中共”究竟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时间久了,接触多了,很多人逐渐感觉到,中国人不仅热情诚恳、很有礼貌,而且活泼风趣、非常随和,从而产生了好感。有一位正在大学学习中文的义务服务小姐,和我们谈得高兴时突然冒出一句话:“哈哈,现在我才知道,你们都是一些很好的人!”我问:“原来呢?”“原来,嗯……不好意思……”她想了一下,才说:“听人家说,‘中共’挺可怕的,很不讲理。”那些不苟言笑、全副武装的保安警察,对亚运会所有场所的检查是非常严格的,但每当见到佩带“中国”字样证件的记者时,检查往往只是例行公事,连包也不打开,看一看就算了事。
离我们住地不远的一条小街上,有一家干净明亮的小餐馆。这里供应的“人参鸡”独具风味,价廉物美。记者们每天向国内发完稿件已是深夜,大家经常相约去到那个小店品尝“人参鸡”的美味,日子长了这里竟成了中国记者每天聚会的场所。店主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开始很少和我们说话,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中共”记者有了感情。一次,他兴冲冲地从柜台里拿出显然是事先准备好的纸和笔,当场题写了一行刚劲有力的汉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接着又请我们每人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天我发现这张纸已经贴在里间雅座的墙上了。
汉城亚运会闭幕那天,我们最后一次来到“人参鸡”餐馆。刚跨进店门,一位年轻姑娘迎上来,焦急地问:“阿达吉(叔叔),你们明天要走吗?”听到肯定的回答后,她背过脸去,好一阵子没说话。随后,她和老人每人拿来一瓶当地出产的名酒“真露”,执意要为中国客人送行。临别时,姑娘握住我们的手带着歉意地说:“真对不起,你们刚来时,我的态度有点冷淡,现在又不愿意你们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