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常熟漫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19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常熟漫笔
  张大农
一个地方以“常熟”二字定名,让人不由地想象她的丰饶、富庶;一般来说,富裕的地方又总有着相应的人文环境。事实上,常熟所在的苏、锡、常(州)一带,也确实是我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粉墙低垭、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情调,已经让乡镇企业的浪头冲击得差不多了,而明清时期的园林,原就没有苏、锡等地存留下来的多。伫足街头,除了琳琅满目的商摊,可见各种新潮的文化消费一应俱全。但换一个角度寻瞰,也另有可观:虞山东麓,一尊南宋时期的方塔,囿以曲廊,湖石、花木、盆景之间,总有一些并非全是垂暮之年的人们,流连着品茗、对弈,欣赏评弹的悠闲情调;塔后一座高大、庄重的古殿,内部整洁有致。常熟书画院的20几位画师在此砥砺研磨,黄公望、王石谷、吴历……依然是他们景从不已的故乡先贤。其沉着的功底和透逸的格调,在全国小城市书画院中,绝对是出类拔萃的。游访乡间,出于工作的关系,还接触了一些乡镇的文化站长。他们也大多有一手玩艺本事,甚而油画、版画、国画也拿得起来。
梅李镇上建有一个占地几十亩的文化中心,名为“聚沙园”。看得出,主人们在规划布局上禀承了这块土地上先人的灵性。在原先堆放弃物垃圾的地方,清理、疏挖出曲折的湖塘,随岸设景搭桥,培植花木。园中一隅,还有一座建于明代的六角砖塔,因年代久远,地基沉陷,塔身明显倾斜。从另处观望,不无“借景”之趣,同时又不免使人想到那座姿态相同的世界名胜。由此我们还发现,常熟人举凡维修古建,并不像许多地方那样,一味装点涂抹得金光灿烂、浮华俗丽,致使真货也成了赝品,顿失古董之味。他们则手眼别具,只作加固、弥缝,而色调风格一仍其旧,以保持古朴。
其他乡镇也大都建有类似梅李的文化中心,只是规模有异罢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化中心并没成为当地政府的财政包袱,甚至还发挥着经济、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文化中心大都开办几个经济实体,他们称之为“文化工厂”或“文化企业”。创下的利润,全部用于文化投资,办乐队、搞比赛、请剧团或用于文化设施的建设。梅李乡文化中心自建立6年来,已累计投资逾百万元。除了供乡民娱乐休憩,这些茶座、舞厅还是镇领导觅取群众意见的场所。而各类交易会、培训班也不时在此举办。去年,仅梅李文化中心提供各类有偿服务即创利14万元。
都说苏南人聪明,而这“聪明”的后面是什么,却是很值得玩味的。前些年,商品经济的浪潮乍一冲来,不少地方的文化人顿觉失落,即使在首善之区,“文化贬值”一类的哀叹亦不时喧扰耳畔。同是“先富起来”的地方,有的赌博、修坟、造庙之风大行,相形之下,这里虽也在改革开放上得风气之先,但在社会文化上似乎并未失风范,即便小有波澜,也止于青萍之末。也许当今时世一些深刻的矛盾冲突尚未波及至此,也许这里的人们还谈不出诸如“儒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商品经济的关系”之类的深邃问题。这儿毕竟不是万流云集的通都大邑。盖常熟人性温和,重实际,不尚走极端、究死理儿,亦不甘拘于现状。抓住时代的机缘,施展自己的聪明,使眼前的生活环境更美好,更和谐。原以为文化建设就是花钱,其实也不尽然。“富而思文”,也要看“为富者”本来的素质如何。
关于常熟的历史掌故,最为人知的不外有二。一是当年唱遍全国的《沙家浜》,现已被芦荡乡“借故”辟为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度假相结合的基地,政治、经济、效益俱佳。再者,当为钱谦益与柳如是那段为后世文人们津津说道不已的“浪漫”故事吧。红豆山庄早已荡然无存,而河东君的墓茔,据说还不时有人踏访。大概都是些文人吧,不知都怀着什么心态。
毛主席教导我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