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光明与希望的展现——听陈秋盛先生指挥的交响音乐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19
第8版(副刊)
专栏:亚运艺术窗

  光明与希望的展现
——听陈秋盛先生指挥的交响音乐会
任岳频
中央乐团的“星期音乐会”先前听过不少,但九月初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第491期交响音乐会却颇有些独特之处。因为,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来自海峡彼岸的陈秋盛先生,而且是作为亚运会艺术节的节目。陈先生曾经指挥过许多世界知名的乐队,但与大陆乐团合作,却还是第一次。
陈先生自幼学习小提琴,17岁时获台湾省小提琴比赛首奖。在六七十年代,曾两度赴欧洲深造,尤其随著名指挥家汉斯·斯瓦罗夫斯基的学习经历,对其指挥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很深影响。1973年返台后,先后任台湾省交响乐团、台北市立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6年任台北市交响乐团团长至今。
陈先生素以指挥曲目广泛见长;但在汗牛充栋的交响乐文献中,陈先生选定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E小调第五交响曲》作为这场音乐会的演奏曲目,似乎有某种别具匠心的考虑。因为这三部作品虽然出自不同国籍、不同作曲家之手,但音乐内涵都是对生命的讴歌,对生活的肯定,对光明和希望的展现。这对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华子孙来说,无疑是一种呼唤,一种警策,一种对于未来的充满信心的深情和预见。
整场音乐会证明,陈秋盛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是准确而得体的。就其指挥风格而言,他似乎更接近于内在和含蓄、严谨的风格类型;追求在乐音流动的过程中,尽可能朴实地、自然地揭示其色彩和力度的变幻消长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旨趣。如果说,由于排练的仓促和不充分,他与乐队的合作在演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显得有些不够默契,略显局促和拘谨的话,那么他在指挥《E小调第五交响曲》时则表现了一个成熟指挥家的艺术风范和驾驭交响乐队的成熟技巧。这时我们发现,他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之中,把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凝聚为饱蕴生命力的有机整体,随着作品的音响流动,层次分明地揭示出严酷命运与光明渴望的对比、交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深刻的戏剧性,从而肯定了生活的价值和斗争的幸福,讴歌了人类对于光明和希望孜孜以求的不屈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小提琴家郭昶的演奏为音乐会增色不少。这位多项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奖获得者的演奏,热情华丽,音乐优美,技巧精湛,颇具才气,对柴可夫斯基这部著名协奏曲的理解和诠释,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