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面对历史性的挑战——写在第11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0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面对历史性的挑战
——写在第11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前
吴骅 江钱峰 倪小林
再过两天,当印有一轮红日、象征万里长城并代表亚洲“A”字的会旗在第11届亚运会主会场——北京工人体育场庄严升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难感受到作为东道主的深远意义和丰富内涵……

1894年,堪称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纪元。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体育会议,决定正式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并邀请各国派运动员,参加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中国清朝政府也属被邀请之列。但是,这封邀请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在1896年有13个国家311名选手参加的首届奥运会上,根本没有中国运动员的影子。
公元前776年,当希腊人在阿尔菲斯河畔的奥林匹亚村点燃第一支奥林匹克火炬的时候,远隔万里的黄河两岸就有了“角力”、“蹴鞠”(古代足球)。马球、击剑及类似现代体操的引导术等,也先后在狩猎、耕作、作战中诞生。可是,2600多年后,当奥林匹克火炬重新在雅典点燃时,曾经创造过无与伦比的古代文明的中华民族,却没有能力派出选手,在现代奥林匹克的竞技场中展示才华。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清史研究的学者方裕谨回顾说:“1894年正值甲午战争。从现存的档案看,这一时期,中国还没有‘体育’这个字眼。有的只是冰上跑车、迷宫等供王公大臣开心的游戏,还有那些被北京人称为‘玩意儿’的杂耍、把式等。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怎么可能派出选手参加奥运会呢?”

在旧中国,许多不甘落伍者为现代体育作过无数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第10届奥运会上,中国只有刘长春只身参赛,预赛即遭淘汰。
第11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100多人全部败北。当地报纸刊出一幅照片:一群中国运动员面前,放着一只大鸭蛋,上书“德国制造”。
1913年到1934年,中国运动员在10届远东运动会上的成绩每况愈下。到最后一届,仅获得一项第一名。
中国近代体育最有影响的体操学校主持人徐一冰先生留学日本,为了观看日本人举办的运动会,爬上墙头,用铅笔在小本子上记录下窥到的每一个细节。因为,中国人被拒于运动场地的大门之外。
许多体育史书都记载着这样一段使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旧中国,我们从未在世界性体育比赛中拿过一枚奖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我们古老的祖国真正摆脱了被排斥在世界进程之外的命运。改革开放,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生机。1984年8月,中国体育健儿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举夺得15枚金牌。

翻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不难发现:大凡主办国,都把举办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比赛视为展示国家实力和民族风貌的“窗口”。
有人说,1964年,日本下力气举办奥运会的考虑,是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形象。印度体育高级官员公开表示:他们多次承办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亚运会,旨在让世界了解印度。1986年和1988年,南朝鲜人利用承办亚运会、奥运会的契机,把这作为自己“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1984年,第一次申请举办亚运会并获得亚奥理事会批准后,中国遇到了一个更好地让亚洲、让世界看看自己的良机。与此同时,中国也就从另一个方面接受了一个艰巨的、历史性的挑战。
接受挑战,需要勇气,还需要科学和实力。这也是当国人听到获得第11届亚运会承办权后的反应。三年多来的筹备过程,充分显示中国人的智慧、才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在资金紧、底子薄、经验少、“软件”差的情况下,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将第11届亚运会各项准备工作圆满完成。
未来的十几天里,中国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能否保住金牌总数第一的桂冠,还在于她将怎样向整个亚洲,乃至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稳定的政治局面,悠久的文化,美观的市容,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水平的管理能力……相信她一定能向整个亚洲,向全世界表明:占世界人口1/5的中华儿女,已经具备接受历史性挑战的勇气和实力,“东亚病夫”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