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复旦新闻学院学生从全国采访实习归来 致函党委谈社会实践收获 学工农认清成才之路 知国情更感重任在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复旦新闻学院学生从全国采访实习归来
致函党委谈社会实践收获
学工农认清成才之路 知国情更感重任在肩
本报讯 据文汇报9月13日报道:“人生的火炬由时代的使命点燃,人生的主旋律由社会发展的方向所确定。社会主义为我们开辟了通达理想境界的道路,‘为振兴社会主义中华而奋斗’,当成为我们90年代大学生灵魂深处的呼声。”
在凉爽的9月,新学年伊始,复旦大学党委几位书记欣喜地传阅着新闻学院87级43位学生的一封来信。在这封长达9页的信里,学生们倾吐了在过去半年实习中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对信仰、人生观等问题的新认识。他们热切地呼唤“思想上的导师”,字里行间流露着年轻学子一片诚挚的情感,读来令人振奋。
今年上半年,新闻学院87级43位学生分赴20多个省市的新闻单位采访实习。最近开学一见面,彼此都感觉到有不小的变化:每天时间抓得紧了,学习劲头足了,许多同学一改过去发牢骚、说怪话、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得稳重多了。有一间宿舍的5个学生,曾迷恋麻将,一有空手就痒痒,如今都像换了个人,做事很认真,特别关心国家大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变化?学生们作出了回答:“过去我们迷惘以至自甘沉沦,是因为对国情缺乏了解,对国家、对自己的前途都感到渺茫。实习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当代中国的现状,增强了对党、对社会前途的信心。因此,我们终于明白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在学生的信中提到这么一个事例:有位在安徽实习的同学,曾赴大别山腹地采访,当他亲眼目睹了老区人民衣食不足的现状后,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对比自己在校园生活中的浪费和对享受的追求,愧疚不已。他在那里了解到,党和政府调动了大量人力、物力,大规模组织科技扶贫,帮助一批批农民过上温饱的生活,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像这样关心贫困户脱贫致富,只会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
曾经有一段时间,他们喜欢并且习惯于空泛地发议论,以为只有自己才是真正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而现在,他们诚恳地说:“在工农群众中间采访,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工农群众不尚空谈,却把信念化为实际行动。”部分学生采访了“苏州河闸桥”、“南浦大桥”等重点工程,在工地上,许多工人夜以继日奋战,为了连续不断地灌装水泥,甚至一夜只睡两小时,一周只睡两次;为了保证工程竣工,有人把“父亡速归”的电报暗暗藏起,这一切都使学生们感动不已。他们说:“只有这些忘我为祖国建设出大力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向工农群众学习,是我们青年知识分子成才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党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党,在最困难的时刻,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在我们走访寝室时,好几位学生认真谈了这一体会。去年我国雁北地区发生地震,今年人们重建家园时,有个学生去阳高县采访。他到县府办公室时,只见那儿静悄悄的,原来,几乎所有的干部都下基层抢险救灾去了。在贵州、云南等地参加“中国乡村地区居民文化观念”调查的一位同学说:“我过去在校园听到一些农村干部为谋私利贪赃枉法,对农村干部心存偏见。这次下乡调查,却遇到许多不为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贵州息烽县今年旱情严重,各级干部尤其是党员干部都爬山越岭深入山村领导抗旱,他们与农民同吃同住,一心扑在工作上,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个在报社群工部实习的学生说:“学校里总是听到社会上许多不如人意的事情,但在采访调查中,我又遇到许多主持正义,支持舆论监督的党员干部,这使我看到了新的希望。社会并不像我们原先想象的一团糟,许多党员默默地起着模范作用。”
实习期间,遵照“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学生们采写了大量先进人物事迹和建设成就的新闻。通过学雷锋、科技兴农、廉政建设、迎亚运等报道,使大学生认识到,我们的党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党,我们的民族不愧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社会主义正日益显示出她的优越性。
“曾几何时,一些同学对共产主义的前景感到渺茫,而今,通过实习、思索,思想的迷雾逐渐散去,理想的火种重又燃起。”谈到政治归宿,许多同学纷纷表示: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位同学说:“将自己献身于一个伟大的组织,犹如英雄安泰立于大地母亲的肩头一般,浑身才会充满力量。”有的同学说,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就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学习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熠熠闪光的真正共产党员,为振兴社会主义中华而努力奋斗。
这43名学生最后在信中诚恳邀请党委几个书记经常到学生宿舍走走,“清茶一杯,抵掌促膝,论国是,谈人生,话理想。”据悉,复旦党委的领导阅后已欣然答应。(丁曦林 邱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