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海湾危机与巴西的能源对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2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湾危机与巴西的能源对策
本报记者 吴志华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等西方国家陈兵海湾地区,引起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陡涨,这对巴西的能源供应产生了重大的直接影响。
首先,巴西每天消费的120万桶石油的一半需从国外进口,而伊拉克、科威特过去每天向巴西出口石油20多万桶,约占其进口量的33%。现在,巴西响应安理会决议,中止与伊、科两国的贸易,因此,巴西需要立即同伊朗、委内瑞拉等国谈判,扩大进口石油的来源,以缓解国内石油供应的燃眉之急。
第二,国际油价上涨很有可能成为诱发通货膨胀的直接因素。这对巴西正在推行的经济计划不啻是个巨大压力。据有关部门估计,如果每桶油价维持在25.50美元,那么,巴西今年为此要多支付10亿美元的外汇。政府如以财政补贴形式维持国内油价平稳,公共开支势必增加。因而,在油价和控制通货膨胀关系上,巴西处于两难境地。
面对这一现实,巴西社会各界经过争论,逐渐达成一些共识,即尽快发展替代能源和增加投资开发国内石油资源,应当成为巴西一项长远的能源对策。
巴西具有丰富的地下石油资源,近年来先后在亚马孙森林腹地和亚马孙河口发现储量丰富的大油田。由于国内经济困难,特别是国际油价相对偏低,巴西没有投资扩大油田生产规模。海湾危机的爆发,使巴西人再次认识到,石油供应的可靠保证是增加国内产量。巴西全国能源供应中,石油约占45%,保障石油供应的稳定,对巴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巴西石油公司董事长莫塔·维依加最近指出,只要政府投资169亿美元,到1995年该公司的石油日产量保证达到100万桶,可以满足国内石油80%的消费需要。到那时,巴西的战略能源供应即可得到保障。
用酒精作汽车燃料,是巴西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成果。从1975年推行“全国酒精生产计划”之后,酒精的年产量从6亿升提高到120亿升,用酒精作动力的汽车产量从1979年的3120辆增加到1988年的56.6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和销售量的80%左右。酒精燃料的出现,缓和了石油供应紧张状况,节约了大量的外汇。
目前,许多专家、政府官员纷纷发表文章,重新评价“全国酒精生产计划”的重要性,要求政府继续给予支持和推行。
最近,科洛尔总统在首届甘蔗能源国际讨论会上强调了酒精生产的战略意义,表示政府将加强科研,从提高甘蔗田生产率和鼓励用甘蔗渣发电这两方面推进这一计划。据政府部门的研究,巴西每年有1.7亿吨甘蔗渣被当作垃圾扔掉。如果利用它来发电,可供6个近200万人口城市的需要。同时,利用甘蔗渣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30%,有利于调动蔗农生产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巴西坎皮纳斯市两家大学正在研究用蓖麻油替代柴油。巴西蓖麻油出口占世界第二位,开发这一能源具有巨大潜力。
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巴西增加了国内石油产量和发展酒精燃料。海湾危机将再次促使巴西调整能源对策。(本报巴西利亚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