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甜如蜜的今天和比蜜甜的明天——改革开放中的广西蔗糖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3
第2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41周年

  甜如蜜的今天和比蜜甜的明天
——改革开放中的广西蔗糖业
本报记者 蒋耀强 郑盛丰
“我们呼吸的空气也是甜的!”
广西蔗农这句话绝非夸张之词。这里,被称为“甜蜜的事业”的蔗糖业,越来越名副其实了:
1989/1990年榨季,广西机制糖产量达128.24万吨,再创历史之最;
1985/1986年至1989/1990年的5个榨季,广西机制糖产量累计536.93万吨,接近前35个榨季的产糖量总和;
广西1990年上调国家食糖总量和上调率,均跃居全国首位;社会消费4公斤食糖,就有1公斤是广西生产的……
在“甘蔗全身都是宝,不如上山割柴草”的年代,广西蔗糖业曾经有过艰难和苦涩。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赋予它以诱人的甜蜜。
改革开放之初,广西的党组织和政府就把蔗糖业作为优势支柱产业来积极发展。8年后,年产糖第一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1988年,考虑到市场上食糖严重紧缺的状况和进一步发挥广西所拥有的蔗糖生产潜力,国务院决定,把广西列为国家重点产糖基地。这以后,亚热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600万亩宜蔗荒坡与发展蔗糖的关系,成了广西决策层的经常性话题。自治区对甘蔗收购价格作了多次调整,实行了粮蔗、粮肥挂钩,蔗农得到了实惠。同时,对蔗区县、乡实行财政包干,超收分成,蔗糖生产与地方经济利益紧密联系。这样,蔗农种蔗的积极性有了,各级政府抓甘蔗生产的积极性有了,制糖业扩大生产能力的积极性也有了。
于是,当国内其他一些产糖区蔗糖业由于比价关系日渐滑坡的时候,甜蜜之花在广西却漫山盛开。近3年,广西种蔗面积扩大了140多万亩;新建、扩建改造了一批糖厂,至今新老糖厂已有97家,分布在56个县市。
甜蜜的效应,在方方面面显示出来了:
1989年,来自蔗糖的财政收入占广西财政总收入的15.03%,蔗糖业成为广西地方财政收入最多的行业;
1990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值与效益陷入“低谷”,广西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仍能分别增长5.3%和1.9%,这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糖的功劳;
1989/1990年榨季,广西蔗区农民种蔗收入12亿元,奖售粮5.59亿公斤,奖售化肥28万多吨,涌现了一大批种蔗收入人均超100元的县、市,人均超200元的乡镇以及收入逾万元的农户。
与这些数字相映成趣的是,长期在贫瘠的土地上与贫困相伴的桂西南农民,靠甘蔗的甜蜜改变了生活的滋味。
历史上被称为“又穷又左”的崇左县,去年产原料蔗64.4万吨,成为广西第一个人均产蔗超两吨的县份,农民仅种蔗一项收入就超过10年前总收入的2倍,蔗糖产值占县工农业总产值的47.3%,蔗糖税利占财政收入的60%。
蔗农们一栋栋的“甘蔗楼”拔地而起,与昔日低矮破旧的茅房形成鲜明对照;在茫茫蔗海中的新修蔗路上,汽车运进来的不再是农民们熟悉的救济物品,电视机、摩托车这些曾经被看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代化东西,逐渐在率先致富的蔗农中安家落户了。
广西蔗糖业长足发展,制糖企业也日益壮大,日榨生产能力由5年前的6.756万吨提高到11.81万吨。年产糖量在全国同行业首屈一指的贵港市甘蔗化工厂,把制糖后的废渣废料用来生产酒精和系列化纸类,综合利用所得的产值和利税,已占总产值、总税利的55%和54%!潜力很大的综合利用,反过来又给制糖企业和市场带来新的甜蜜!
甜蜜的事业就这样与广西人结伴同行。今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成克杰列举了农民种蔗的5个得:得钱、得粮(糖奖粮)、得肥、得柴、得糖。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听后朗声大笑。
广西当家人并没有因此陶醉。他们清醒地看到差距:糖蔗单产不高,综合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个相应的决策作出了:自治区政府新近决定拨出专款500万元,抽调一批专家携手攻关,名曰“1105工程”。
成克杰谈到这些显得特别兴奋。
他说,“1105工程”的攻关目标是:提前1个月开榨,提高1个百分点的含糖量,每亩单产提高0.5吨。实现“1105”就意味着榨季由4个月变成5个月,不增加设备,生产能力便提高25%;含糖量增加1%,原料蔗产量不变,产糖量就能增加10万吨;每亩甘蔗产量提高0.5吨,蔗产量和糖产量又提高16%……
广西当家人还另有一笔帐: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广西蔗糖年产量提高到200万吨。这样,蔗糖工业年产值可达60亿元,加上综合利用产值20多亿元,原料蔗产值近30亿元,仅此一项,工农业产值就超百亿元……
美好的憧憬不等于现实,甜蜜的明天离不开科学的精神和艰辛的汗水——这是广西人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