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长征途中的另一个外国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3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长征途中的另一个外国人
阿尔弗雷德·博萨哈特,1897年生于英国,1922年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取中文名字“薄复礼”,意即“不自私自利,以克己复礼为荣”。1934年10月1日,肖克领导的红六军团攻打贵州的旧州时,遇见了薄复礼及其夫人露西。因当时处于战斗状态,肖克下令将他们扣留。随后很快查明了他们的身份,便将妇女、小孩释放了,但从军事角度考虑,红二军团决定仍留下这位传教士。
攻下旧州后,红军在一个天主教堂内找到一张近一平方米大的贵州地图,可地图上标的地名不是中文。肖克听说薄复礼粗通中文,就派人把薄复礼请来。薄复礼看后,说是法文。于是,在一支小蜡烛的微弱光线下,薄复礼翻译,肖克记录,整整干了大半夜。这件事,给肖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隔多年,他还记忆犹新地说:“对我来说,这是一件不能忘怀的军事活动。”
在长征途中,薄复礼对红军和长征也逐渐了解。到了11月,他同另外一名传教士被移交给红二军团。薄复礼遇见了“相貌堂堂,留着黑胡子”的贺龙,他还为贺龙的女儿编织了衣服——一件中式小内衣和一件西式外套。薄复礼于1936年4月12日复活节这一天被释放,他在长征途中共计560天。被释前一天,肖克在宴请薄复礼时说:不反对他作为一个游客再回到中国来。
薄复礼离开红军后,在昆明作了短暂停留,即返英国。随后,他在伦敦出版了《神灵之手——一个为基督事业在中国被俘者的自述》一书,从传教士的角度来观察红军、理解红军,记下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本书还是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他这段不寻常的亲身经历。
1940年,他再次到中国传教,1951年离开中国到老挝。1966年退休返回英国。1974年他又写了《舵手》一书,增加了1936年后的经历。此后,他一直居住在英国的曼彻斯特。
    (1990年第9期《历史大观园》季兵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