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火车“拖”来的新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4
第4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

  火车“拖”来的新城
新华社记者 杨善清 龙行才 新华社通讯员 杨石彭
在11年前的中国地图上,还没有怀化这座城市的名字,现在它已是湘西的重镇。
怀化原名榆树湾。直到70年代初,这里还是个闭塞落后的山区小乡镇,区域不足半平方公里,人口不足4000。70年代初期,湘黔、枝柳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呈“十”字形交汇于怀化,从此,它成为我国西南主要枢纽,客货运输川流不息。从这里,列车可以北上京津、南下两广,东至江浙,西达云贵。
“火车进怀化,怀化起变化。”这是怀化人的口头禅。火车来了,路宽了,东西多了,房子也高了。通车后,仅铁路职工、家属就增加了三四万人。随之,怀化地委和行署等机关,以及学校、工厂、商店陆续搬迁到这里,使之迅速成为全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市场的物资随着火车跑,昔日这里罕见的湘潭钢材、湘乡水泥、上海百货、广州服装、柳州水果日益增多。人们习以为常的扁担街、石板路变成了柏油路和林荫道,手工小作坊换成了大工厂,高压电取代了桐油灯,低矮的小木屋让位于一幢幢高楼大厦,碎石小道鹤州街变成了热闹的“小王府井”。七八年光景,一座新兴城市拔地而起。
怀化市政府负责同志说:“怀化是个幸运儿,它是靠火车拖来的。然而它真正迅速发展壮大,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
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座新城,有常住人口12.3万,面积17平方公里。公共交通从无到有,现已开辟9条线路,营运里程96公里,年客运量达1600万人次。全市拥有客货车辆2286辆,为建市前的40倍。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怀化成为辐射湘、黔、桂、川、鄂边界7个地、州,40个县市的物资集散中心。据统计,1989年怀化铁路、公路、水运货物发送量为370.32万吨,比建市前增长44倍。市区建有14万平方米的商业营业用房,有209家宾馆、饭店、旅馆、招待所,床位1.8万个;还有大批营业铺面和7000多个商业网点及临时性货摊,从业的个体工商户达8000多人;外地来怀化设立经济窗口300多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楚咽喉”和“滇黔门户”。
昔日,怀化人把弹棉花称为“轻工业”,打铁叫做“重工业”。如今,全市已拥有电子、食品、纺织、建材、化工、服装、医药、工艺美术等32个门类,能生产280多种工业产品。计算机外部设备等15种产品已进入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市场。1989年,全市工业产值比建市前增长4.81倍。
建市以来,全市多渠道集资,拓宽了城市建设的路子,使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获得了很大进展。在城中迎丰路,一座陈列着汉代文物的博物馆拔地而起。与之对峙的是一座现代化体育馆。它是湘西、黔东一带独一无二的大型体育馆,一些全国性的体育比赛曾在这里举行。解放时这里在校学生不足百人,现在建了两所大学、三所中专和数百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以万计。卫生面貌显著改观。全市建起了各类卫生机构138个,病床与年俱增。怀化市人民医院显微外科在国内同行中享有盛誉。
历史记载,怀化自明清到民国这数百年中,是远近闻名的土匪窝。解放前夕,几股土匪在这一带为非作歹,敲诈勒索,弄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军湘西,消除了百年匪患,带来了太平盛世,为今天的社会安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城怀化并不固步自封。怀化的建设者们正意气风发地建设湘黔铁路怀化西段(从怀化至大陇车站)电气化工程,火车牵引能力可望由现在的2000吨提高到3500吨。这座火车拖来的新城正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