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粒米再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4
第8版(副刊)
专栏:

  粒米再思
雷克
读高扬同志《拣几十粒米引起的沉思》(本报9月3日第八版),我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耄耋老者,俯身地板,把那撒了的大米一粒一粒拣起来,仅仅是几十粒!面对这个“短镜头”,不知读者诸君是否“会觉得可笑”,反正我是笑不出来的。
节约每一粒米,这的确不是一个新题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许许多多大朋友、小朋友、老朋友孩提时就已诵记的诗句。何况对于我们这个从灾荒和饥馑中挣扎、奋斗过来的民族,生存的第一个大题目,是能否吃饱肚子。糟蹋粮食即罪过,至今也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定论。然而,也如同高文所说,近几年,浪费现象日趋严重。其中,浪费粮食尤使人难以容忍。笔者有幸在那座举世知名的高等学府里虚度两年,就亲眼目睹一些居于“宝塔”尖上的“天之骄子”,把吃不了的白生生的馒头、米饭,毫无愧色地倾倒进泔水桶,眼皮都不带眨的!一位女生餐毕,生怕油污了纤纤玉手,竟又去买了一两热米饭,用以擦洗她的饭盆。这许是事有凑巧,让我给碰上了,但谁又能否认,在一部分年轻人中间,滋长了一种拿粮食不当粮食、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气呢?就这些青年人而言,“苦难的经历”,自然不用说了,而“传统的教养”又如何?从家门到校门,除了来自乡下的学生,有多少晓得“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的艰辛!既无“经历”,又不“教养”,再加上渲染什么“高消费”之类,难怪出现随意丢弃精米白面令人心痛、心忧的现象。诚然,现今讲勤俭节约、讲艰苦奋斗的多起来了,在大众传媒中,在课堂上,在报告厅里,一股正气正在上升。可喜的是,许多学生利用假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到工农中间去,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但我以为,组织青年学生参观、考察仅是一个方面,给他们以机会,亲身参加一下“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劳动中沾点风尘,淌点汗水,去体味那米面的来之不易,这至少在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怕是不会“过时”的。
说到“传统的教养”,当然也不能光去感叹“世风日下”,一味地责备青年人。传统靠传,不仅要说,要讲,而且要做,要带。作为老年人与少年人“结合部”的一分子,说句公道话,一些青年人染上浪费、浮靡的习气,与一些老年人放纵、容忍甚至带坏头不无干系。揣摩有的人的心态,他总觉得过去“付出”太多,现在该好好“弥补”一番了;非但自己要尽享现代文明,而且也不能再“委屈”了晚辈,包括晚辈的晚辈。所以,物质要尽可能地丰富,条件要尽可能地好,浪费一点也没什么了不起。前些时,报纸披露的那位连续接受公款宴请的中国银行副行长,大约是不能列入青年人队伍中的吧?但就是他带头吃请,三次就挥霍掉7400多元(《人民日报》1990年8月17日)。在他们觥筹交错之时,对周围的人们包括年轻人会产生什么影响?了解个中情形的人们又将作何感想?既然行长先生为了一饱口福可以一掷千金,那么,扔个把馒头,倒半碗米饭,又算得了什么呢?相沿成风,累积为习,是一点儿都不假的。因此,节约粮食也好,艰苦奋斗也好,过“紧日子”也好,不但要说,要紧的是做,首先是各级领导人带头,领导机关带头。如果按年龄段划分,老年人、中年人则应先做出好样子,别让好传统失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话并非吓唬人。在贪图享受、追求奢靡的风气中,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是断然矗立不起来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