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来自边境村庄的信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5
第4版(要闻)
专栏:

  来自边境村庄的信息
新华社记者 顾万明 李海甫
深圳、珠海边境农村位于两种制度的交界线上,今年夏天,记者在这里作了一次采访,获知了令人鼓舞的新信息。
深圳罗湖区罗芳村是一个40户、劳力不足百人的小村,紧靠香港新界,全村有土地350亩,由于历史的原因有50亩田在香港新界。一进村,记者遇见了一大早驾车去新界送菜归来的村党支部书记陈田乐。他告诉记者,村里几十个农民同他一样,揣有过境耕作证,天天去新界种菜、送菜。在去年春夏以来的一年多里,全村人心稳定,无人去港不归,原因就是大家对比两种制度,深感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奔头。
这个村过去长期受“左”的影响,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连在香港境内的田里种的粮,也不让在香港卖个好价钱。农民的手脚被捆死了,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那时许多人去港耕作不归,十室九空,田园荒芜。改革、开放以来,罗芳村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发展创汇农业,种植的蔬菜大量销港,还办了“三来一补”工厂,用集体积累建起了1.35万平方米厂房。村集体工业一年的收入为60至7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8000多元。村民老有所养,幼有所托,青少年有所学。
在罗芳村田头边,我们望见铁丝网那边有一个小村,都是二层楼的旧房,与这边四五层的新房相形见绌。村民说那个村也叫罗芳村,是过去外逃的罗芳人建的。那里这几年的变化远远不如这里。现在那边的人想回来,但由于这边地少人多,还不能都答应他们。
珠海市唐家湾后环村与澳门一水相隔,村民们世代从事渔业,全村70个渔民有出境捕鱼证。去年春夏以后,澳门有人引诱他们越境外出谋生,当时澳门允许大陆人前去登记做工,但没有一个渔民前去。人心是秤。改革、开放以来渔村的变化像磁石般吸引了他们。全村从3条小马力渔船发展到36条大马力汽船、17条拖船,年捕捞量达8万多担,人均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增加到4500多元,有的户年收入10万元,多数渔民建起了别墅式住宅。渔民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了希望。
在渔村办公室,一位渔民妻子正通过无线电台同远在公海上捕鱼的丈夫拉家常。现在渔民出海,渔家女不用烧香磕头乞求海神保佑了,海洋天气预报、无线电导航,使渔船能在风暴袭来前早早安全地驶进避风港,渔业成为甜蜜的事业。
边境村民是两种制度的见证人,由见证人传来的新信息,使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新的信心。(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