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早安,亚运村!——亚运服务者的零到六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7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

  早安,亚运村!
——亚运服务者的零到六点
本报记者 吴骅 温宪 卢小飞
亚运会新闻中心的电脑打印机,“哒哒”地将时间敲进9月26日。
    时针指向零点
这时,记者大厅仅剩23名记者在工作。西南角的赛事成绩公告架前,上海体育学院二年级学生方时列,正和同学董谦在整理当日公报。
步出楼外,亚运村上空一派紫色,空气清凉得令人振作。18岁的姑娘吴艳萍和两名同龄又同班的警校学生,已经在新闻中心安检门旁站了16个小时,这会能坐坐了。“也就是晚上能放松放松。这要在家,我妈准心疼。”名叫赵纯的小伙子露出一脸的淳朴。
西南头,华都快餐车还有灯光。一些出车才回来的司机在吃饭……
万籁俱寂。
    在亚运村的五座门
马路上,一辆辆小车陆续驶回村东的停车场。这是凌晨1点。
亚运村1号门前,礼宾哨位的两个士兵,仿佛是夜色下的两塑雕像。在他们身后的验证厅入口和安检门旁,25个姑娘和小伙子正襟危坐,要从晚上7点坐到早上7点。东北角,摆放着60多包约百十瓶酒。此门24小时洞开。酒,不让进村,但可出村去别处享用。
二楼,分新闻中心和安保部门的灯光还亮着。正在值班的分中心主任林国强,靠在沙发上打盹儿。随时会有人来拉醒他。
老公安李向阳陪我们来到2号门。此门主要走运动员,夜间关闭,一部分工作人员可以席地休息。验证入口,有人和衣睡在地毯上。带班的警官王生新说,来这儿服务的年轻人,大都是外语学院的学生,真是任劳任怨。
1点半,我们在3号门,正遇礼宾岗换哨,立正,敬礼,交接,即便是夜间,做来仍一丝不苟。外语师范学院4年级学生卢燕宁,已经在这里的验证口坐了5个小时,他这一班也是12小时。像他这样的外语院校学生,5个门加起来约计上百名。问其苦不苦,答:此乃人生幸事。
    运动员餐厅——“整个儿是一大顿饭”
凌晨2点,餐厅灯火通明,仍有运动员用餐。问起每天开几顿饭,餐厅领班靳立洁说:一天24小时随时有。旁边一位俏皮的小伙子说:“自打9月7日开村,开饭就没停过,整个儿是一大顿饭。”
用餐登记本上记着每个小时的用餐人数。从25日20点到26日零点的4小时里,就有1064人来用餐。
小靳的这班要顶到早上6点。客人少时,就抓紧时间打扫、洗刷。
餐厅的后面是厨房,那儿的工作更紧张。百十种饭菜要备上千种原料,自然是精益求精。小靳说,比起来,他们辛苦多了。
与此相对的是“村庄”的宁静。十几栋运动员公寓里,灯光寥若晨星。白天摇头晃脑的大型机械“盼盼”不再动弹,村长办公室的灯光终于熄了。
    电传机还在“哒哒”响
凌晨3点,港台一些新闻机构的工作间仍有响动。记者工作大厅已无人写作,在这服务的女大学生朱倚江、朱斌和李辛老师,及另外两个男同学,刚刚把大厅收拾干净。李老师说,一些国外和港澳台记者常常在这个时候打电话,要我们帮助从电脑里调资料,因而经常到凌晨4点才能歇会儿。
东南面,新华社的三台电传机里,仍在“哒哒”地往外吐出一条条电讯稿。
    计算机中心“守护神”
来到亚运会计算中心,已是凌晨4点。保卫组的高远,正在行使职责。他说:“新闻中心的EIS系统是亚运会的中枢神经,我们这个计算中心是大脑,能不把眼睛瞪大点儿吗?这儿太重要了!”
村西边的慧中路上,一位老者一手推着自行车,一手抡着扫把。59岁的刘洪云,活计是把洒水车留下的水扫到阴沟里。老人家原来是大屯乡的村干部。故乡的沃土转眼间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城,老人说起话来就很有点主人翁的口气:“我天天看电视呀!搞好亚运会可是有关国家声誉的大事。这不是,萨马兰奇对咱开幕式评价挺高。”
    片刻的梦境
不知何时,李老师和他的学生们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新闻中心上下四层百余间工作室,没了动静。唯有新华社那台电讯收稿机,仍在“唰唰”地响。时间已临5点。
    雨中先行人
5点50分,淅沥沥的小雨中,已经有运动员在跑步。迎面走来五洲酒店餐饮部职工李淑云。她家住德外,每天骑车上班。4点就在路口站岗的徐志臣说,她是今天第6个路过这里上班的人。
天渐渐亮了,雨中行人越来越多。无声的人们匆匆地擦肩而过,似在默道:早安,亚运村!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