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8
第6版(国际)
专栏:庆祝在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
本报记者 林皎明
“求知哪怕远在中国”,这是阿拉伯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可对于阿尼斯·曼苏拉来说,已不是不着边际的空谈,他半年前真的到过中国,确有所“知”。
当记者在他宽敞的办公室里坐下,这位埃及知名度甚高的记者、作家和政论家,便以“在中国求过知”的学者身份,描绘起他一生中第一次到中国的印象。
“我左顾右盼,四周都是微笑的脸,人们双唇之间吐出的第一个词都是‘欢迎’。”
“在北京,什么事情都是准确无误地安排好了,谁都不能延误时间。他们办事认真至极,难得有人跟你开玩笑或来点幽默。”
“到处都有高高的围墙。街道宽而笔直,两旁必定栽树。每个人都知道他自己在干什么,又为什么而干。无论大人小孩,眼观前方,大步行走,不苟言谈……”
“终于遇上一位姑娘。她穿一件衬衫,上面的印花却是美国电影明星的名字。按我们的习惯,‘姑娘永无年龄’,她却告诉我她21岁,而我心想她最多12岁。”
曼苏拉侃到这里,与记者一起伏仰大笑。这番对中国北京的描述,真像从一部电影纪录片中剪下来的几张定格底片,几分真实,又颇诙谐。但它们毕竟是留在他脑海中的印象,一位在北京只逗留了3天的阿拉伯人的印象。
阿拉伯式的诙谐,犹如沙漠帐篷里的篝火,飘忽不定,何况面前坐着的是位阿拉伯大文人。阿尼斯·曼苏拉现任埃及民族民主党机关报《五月》总编,身兼政治协商议会议员。在45年的政坛生涯中,他当过记者,先后任《十月》杂志总编、《尼罗河谷》杂志创刊人,又是14部颇有影响的喜剧剧本作者。至今,《金字塔报》有他的固定专栏,他笔下的评论,涉猎古今,指点埃及内外,名气仅次于海卡尔等名辈。今年4月,他曾作为陪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华的特邀记者前往北京。
收敛笑意,阿尼斯·曼苏拉认真地说,“3天时间太短了。了解中国,这么短的时间简直不可思议。”他说,中国始终是他神往的东方大国,是第三世界的楷模,“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把如此众多的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去实现自己民族追求的目标。”
曼苏拉在北京的时间尽管短暂,但他对于中国的现状却颇有自己的见解。
他说,“人类的社会平等虽然有多种不同标准,而我认为,只有在中国实现了人与人的真正平等。”他陈述全球政治经济形势近年来的急剧变化,认为中国开放国门,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但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和追求。“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中国有自己内部的困难,却能够把人民大众团结起来,一步一步地克服这些困难。”
阿尼斯·曼苏拉不是那种轻易说好话的人。他在《十月》杂志上发表题为《北京:第一次》的访华文章,其中相当尖刻地挖苦一些中国年轻人盲目崇拜西方的可笑行为和某些官商陋习。
毕竟是作家的思维方式,阿尼斯·曼苏拉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一个小故事来比喻观察事物的要领:蚂蚁爬到建筑物的一块黑石头上,就说整个建筑物是黑石头造就的;雄鹰盘旋在建筑物上空,才分辨出建筑物有黑石头、白石头、黄石头、红石头构造成的各部分。
阿尼斯·曼苏拉不无自豪的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教诲,“求知哪怕远在中国”,我算是实践训喻的人了。但愿有机会重访中国,有机会做一只蚂蚁和一只雄鹰,仔细观察中国,求得更多真知。 (本报开罗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