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前沿“阵地”——记正在顺利实施中的“863”计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9-29
第4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

  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前沿“阵地”
——记正在顺利实施中的“863”计划
本报记者 蒋涵箴
进入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发展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是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且不说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就连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南朝鲜、巴西、新加坡等也纷纷制定新的发展计划和提出各自相应的对策,以求在这场波及全世界的高技术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庄严的决策
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家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上书党中央,对跟踪世界战略性的高技术发展提出建议。此时,科学家们所想的、所急的,也是中央领导同志所想的、所急的。中国的有识之士普遍感到,世界新技术革命对我国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发展科学技术、振兴国家的良好机遇。3月5日,中央领导同志立即对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作出了重要批示。之后,经过200多名专家学者的全面论证和反复修改,1986年11月经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批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纲要”,在我国诞生了。
“863”计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取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7个领域作为我国今后高技术发展的重点。
    忘我的献身精神
“863”计划的实施为我国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在当代高技术前沿施展才干、为国效力的舞台。现在,有近万名科技人员参与了近千个课题的研究。科学家们在“献身、公正、求实、协作、创新”的“863”精神召唤下,以忘我的拚搏精神投入了难度大、条件差、短期内不易获得成果的高技术研究项目。
金刚石薄膜制备课题组负责人成都科技大学郑昌琼教授、冉均国副教授长期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有时通宵未眠;发着高烧,仍夜以继日地跟踪研究。
“863”计划某一项目的研究成果近期内不可能向民用部门转让,论文发表也受到限制,使研究人员提职称遇到困难。但不少年过半百的科研人员仍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地奉献。这项研究发生事故的几率及威胁程度也较大,但研究人员都能从大局出发,既大胆又细心地处理安全问题,使这项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新的运行机制
为了确保“863”计划的实现,“863”的管理措施也来了一个大改革,即集中力量,统一指挥,打破部门、地区的界限,在落实任务和经费分配时,不按部门和地区切块,经费随任务下达,专款专用。把任务落实到确有优势的单位和专家集体,在人、财、物上集中力量统一指挥,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
这种管理方式,使多年来困扰人们的人财物分散、形不成拳头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保证了“863”计划早出成果。在生物领域方面,原来对杂交水稻的攻关,中科院有一批专家在搞,各地农科院也组织专家在攻。“863”计划把全国著名的水稻专家组织在一起,只花了两年时间就培育成功了比现有杂交水稻增产5%左右的两系法品种间杂交组合。
“863”项目实行专家决策管理,对攻关的课题组定时进行专家评估,不断吸收了优秀的单位加入,同时淘汰一些工作不太出色的单位。金刚石薄膜课题落实时,全国有20多个单位申请加入,最后经专家委员会审定由4个单位承担该项任务。同时,通过报告和样品测试,发现另外两个单位的研究水平也很好,按照滚动的原则被吸收进入“863”计划。而原承担单位中有两项因任务完成不够好,决定采用大幅度削减经费或暂停拨款的办法处理。专家们认为这种管理方式真正做到了“择优委托”。
“863”计划自1987年开始组织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863”计划必将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