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东海一小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03
第8版(副刊)
专栏:

  东海一小岛
叶宗轼
传说很久以前,有条大鱼不慎被夹在青滨岛及其附近的一座悬礁之间的窄峡里,进不得,出不得,愈挣扎,愈受制,痛得拚命甩动尾巴击水,闹得浪花四溅,天雾地雨,把青滨山上种植的番薯统统渍死了,足见这鱼之大,这岛之小。
我们坐船去青滨,从船上望去,青滨岛酷似一条鱼背,疑心台风天来自太平洋的巨浪会漫过山脊,人无藏身之所,物必涤荡无遗。渐渐靠近,岛子冉冉升起,待拢埠时竟然成为一座东西纵长的山头。我去的那天刮南风,南岸浪大,船靠北岸,翻山越岭到坐北朝南的中心村,越走山越显高,竟然累得浑身大汗。
青滨岛在东海诸烟火岛中面积最小,只有一平方公里多点,人口却居诸岛之冠,已超过五千。走进村子,鳞次栉比的房屋,纵横交错的巷道,确乎入了迷宫,在狭窄的屋弄里拐弯抹角地走,前不见海洋,上不见太阳,要不是脚下步步高升的石级,耳中喧哗不歇的潮声,总以为处身在拥挤的小城镇里。
村中心有条弯曲如鳗的小街,两旁摆满了菜摊、肉摊、服装摊、百货摊,还有鲜蟹、糕饼、水果……真可谓之琳琅满目,行人只能侧身踮足而过。幸亏小岛上没有任何车辆,不然大家都得磕磕碰碰过日子,因为所有的地皮几乎都用来建造房屋,街道绝无拓宽的希望。
青滨岛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上海市,估量可以夺得全国冠军。主要是地理原因,凡是孤悬远海重洋的岛屿,几乎百分之百系远古地壳大变动时沉没海底的高山之巅,历经亿万年的浪涛扑打和风雨侵蚀,被覆的土层流失殆尽,唯独青滨岛是一道粘性特强的红壤土构成的山梁,地势平缓,土层厚实,至今植被较好。山脚虽遭浪涛剥蚀,岩崖面也比较光滑,还形成好几个可供渔船停泊的小港汊。山坡有大山坳一处,小山坳数处,可营建或大或小的村庄。前面遮拦着苗子湖岛,风浪相对减弱,位置又居中街小渔场的中心,出入捕捞方便,经过百余年的自然选择,就成为渔船密集、渔家聚居、兴旺发达的渔岛了。
沿着岗脊上宽阔平坦的公路散步,东是万里公海,西是千里渔场,头上的蓝天疑是无底的穹庐,覆盖着脚下无涯的碧波,实实在在的海阔天空,真真切切的心旷神怡!
青滨岛人多船也多,光“小角麂”就有二百五十多条。“小角麂”是翘头小船,载重不过一吨,装置三匹马力柴油机,两人便可驾驭作业。在浪面上颠簸行驶,酷似小鹿在坡上奔跑。因为岛子周围就是渔场,小船行动方便,且适宜个体生产,这几年发展特别快。
这个季节大部分“小角麂”都在捕虾。男人只管捕捞,女人把熟虾晒在平滑的岩石上,傍晚带领孩子一起去卸头脱壳,加工成美味虾米,红的称金钩,白的称银钩,全是名贵海味。也有两只船合作,在礁丛峡门里兜捕黄鱼。酷渔滥捕的结果,舟山渔场大小黄鱼散不成群,幸存的为了生存和繁衍,都逃到大船不好进出的地方来藏匿产卵,不料这些“小角麂”还是穷追不舍。有一网捕得几百斤的,看来产量不高。黄鱼奇贵,产值却是惊人的。前天晚上有对“小角麂”走好运捕到二千多斤黄鱼,父子四人收入相当可观。
傍晚落潮,到岸边去看渔民捞取淡菜(贻贝)。这些渔民一个个臂粗背宽,皮肤黧黑生光,活像大水獭。人人胸前挂只网兜,手持长柄大铁铲,可以不穿裤衩,却要穿双胶鞋,以防蛎壳划破脚掌。扑通!扑通!一个跟着一个倒插下海,潜三至十米深度,把附生在水底岩崖上的淡菜铲下来,顺手装进网兜。每潜一次约一分钟左右,把满兜的淡菜抱出水面,倾倒在岸上。盛夏旺季,一人一天能获带壳老贝几百斤,或鲜卖,或制干,价值一百多元。
这里浪大潮急,永无平静之日,下去后能稳住身子不遭碰撞已了不得,还要利索地进行作业,这身功夫实在惊人。
这一带海底没有章鱼,大鲨鱼却是常见的,小如水牛,大如潜艇,只要不见鲜血,并不伤人。
青滨岛人口多,生产收入更多,所以近些年越来越兴旺发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