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三晋土风扑面来——《黄河一方土》观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03
第8版(副刊)
专栏:亚运艺术窗

  三晋土风扑面来
——《黄河一方土》观感
沙妮
亚运会艺术节期间,大凡看过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出《黄河一方土》的,无不为其浓郁的泥土气味拊掌叫好。那土味从一曲曲的山歌中、从妮子们的红袄绿裤发辫头巾中、从“婆婆”们手中的一柄柄芭蕉扇中洋溢出来,充盈整个舞台、整场演出,如一幅幅活生生的风俗画,向我们展现出黄河岸边后生妮子们的性格、爱情、追求及其生活特色。
当然,“土”并不就是美。着红兜肚、穿对襟褂扭秧歌的舞蹈并不鲜见,但大多只是做“土”状,内容苍白,因而,红兜肚、对襟褂或者大秧歌徒有躯壳而已。山西歌舞剧院献给观众的这两台舞蹈却令人感到“土”得实在,“土”得自然宜人,“土”得恰到好处,关键就在于他们不是为土而土,而是在“土”中真真切切地表现了黄河岸边一方土地上儿女们精神与生命的搏动,高扬了他们那种乐生乐俗的豁达性格和泼辣的生命力。
一把把黄土一把把汗,红花绿叶都是心血换。汉子们推船放舟种庄稼,婆姨们锅台磨台团团转,生活那么实在而艰难,他们却依旧不失豁达乐观:山里的春花花一般的姑娘们的叽叽喳喳,仿佛托起一片生命的春光;日夜操劳的婆姨们你推我搡、前仰后合的笑满贮生活情趣。他们有怨有泪也有盼有歌,坚信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爬不完的坡。
这种精神仿佛融入了演员心中、灌注于他们别具特色的舞蹈语汇,于是头巾、发辫、芭蕉扇,不再是游离于表演之外的虚设,红兜肚、对襟褂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和演员们的一笑一叹、一举一动共同构成一种活泼泼的语言,直接向观众展示一种氛围,使整个舞台充满活跃的精神,从而感染着观众,使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一种深刻的启示,反思民族性格、文化心态。
值得珍视的是,《黄河儿女情》和《黄河一方土》的成功,离不开编导、演员们对于自身艺术魅力、艺术风格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刻理解,建立在对一种审美理想、艺术风格的自觉追求上,使编导、演员能够不为时尚所左右,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民间及民间艺术,从中汲取养分,大开思路,勇于创新,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文化特色的舞蹈语言,结构独特,取材新颖,从而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
现代科技极大丰富了舞台艺术,然而许多演员缺乏激情,缺乏对生活、生命的深刻表现,舞蹈这一艺术在种种冲击下陷入困惑,甚至表现出某种失落,显得苍白乏味,常常作为伴舞退隐到背景之中,失去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这方面,《黄河一方土》编导及表演的成功,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启发。
(附图片)
《黄河一方土·回门》剧照。舞蹈:白波、董学海。 肖引章摄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