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粮食生产:九十年代“开门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04
第1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

  粮食生产:九十年代“开门红”
本报记者 江夏
夏粮丰收的喜讯余音未落,又传来了全年粮食大丰收已成定局的好消息。刚从东北回来不久的农业部副部长陈耀邦喜上眉梢:今年东北又是个大丰收年景。他告诉记者,从全国看,已经到手的夏粮和早稻比去年增加84.7亿公斤;各地秋粮虽然增减不一,但总体仍是增产。据预测,全年粮食总产可望超过4200亿公斤,再创历史新纪录。
今年大丰收的意义非同一般。我国粮食生产自1984年破纪录之后,第二年便急剧下滑,然后是几年徘徊。这局面困扰和牵制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上上下下为之焦虑。直到去年,粮食产量才恢复到1984年的历史最高水平。今年的粮食生产不仅产量继续大幅度增长,而且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新特点:
去年粮食播种面积是1984年以后最多的,但粮播面积的增加挤占了经济作物的一些地盘,所以去年的粮食增产,付出了棉、油、糖减产的代价。今年靠新开发耕地和提高复种指数,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1000多万亩,几种大宗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也有增加。粮、棉、油、糖全面增产,种植业均衡发展。前几年粮食平均亩产量提高缓慢,而今年夏粮亩产比去年增加了5公斤。据权威人士预测,今年的粮食平均单产水平可望首次突破250公斤。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并开始朝着集约经营、内涵发展的方向迈进。经过数年努力,我国农业终于出现了突破徘徊、再上新台阶的重要转机。
今年的丰收是在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取得的,是近两年全党全国重视农业的直接结果。人们从前几年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中获得了这样的共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否则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确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方针,落实了具体措施。特别是今年,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的计划指导,各地组织了近百万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到位,服务到家,为农民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郑重重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党在农村的基本经济政策不变,给农民宽了心、壮了胆。政策的稳定保证了农村人心稳定,生产稳定。针对去年秋收之后局部地区出现的“卖粮难”,上上下下都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了正确的对策,许多地方落实了粮食收购的保护价政策,国家决定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这些都对保护农民积极性、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今年的丰收还得力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体分析今年粮食增产的原因,不难发现,这是增加人、财、物和科技的投入、改造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强化服务手段以及农业的综合开发等诸多努力的综合效应。
治理整顿之年,国家和地方在银根紧缩、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较为充足,广大农民增加了施用农家肥的热情;去冬今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了亿万农民,一年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7000多万亩;各地在巩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加强了统一服务。
在今年农业发展的整台戏中,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担任了重要角色。农业部确定今年为农技推广年,并且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组织实施了黄淮海1亿亩小麦、1亿亩玉米,南方1亿亩水稻丰产技术和冀鲁豫1000万亩麦棉套种、1000万亩棉花高产技术的大区域、大面积推广,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到今年为止,全国推广的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已超过4亿亩;各种农作物的地膜覆盖面积超过5000万亩,每亩的增产效益都在15%以上。许多其他增产技术也各显身手。此外,国家近年来在黄淮海、东北等地区进行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已形成一定的新的生产能力,并陆续开始发挥效益。
虽然九十年代伊始,粮食生产就来了个“开门红”,但我们绝不可盲目乐观,更不能有丝毫懈怠,因为我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农业基础脆弱,从小康水平的目标出发,要在10年之内实现年产粮食5000亿公斤的要求,尚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