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皖江八百里 处处涌新潮——安徽拉开大规模开发长江帷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05
第4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

  皖江八百里 处处涌新潮
——安徽拉开大规模开发长江帷幕
本报记者 张振国
大江东去,百舸争流。
万里长江出九江不远,便进入安徽境内,浩浩荡荡直下皖苏交界处,全长400余公里。安徽人习惯用华里,故称“八百里皖江”。
“搞活长江,就搞活了中国的一半”,是当今国人的共识;“搞活皖江,就搞活安徽的一半”,已成为皖人的共鸣。
自觉的认识已经化为实际的行动。如今,800里皖江两岸正在掀起新的一轮开发浪潮。
要搞活这片国土、国水,确实不易。安徽省委、省府从1984年起,经过6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走完了皖江开发调查、论证、决策三大步。每一步都有上千名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参加,每一步费时都在两年左右。
步履虽然艰难,但扎扎实实。正因为如此,安徽省委关于“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强化自身,迎接辐射”的新决策,既符合安徽的省情,又赢得安徽的民心。
这次皖江的开发,概括起来有“人心齐、导向正、步子稳、引力大”四个特点。
人心齐——全省人民,尤其各级党政军企的领导骨干,对省委的决策看法一致。他们认为皖江两岸地理、资源、人才、外贸条件优越为全省之首。安徽“钢、铜、煤、化”四大支柱产业,除煤以外,全都在此。这里的农业、旅游等资源,也极为丰富。30多年来,铜陵炼出的铜,多半供给上海,马钢炼出的铁,有1000多万吨支援了外地。
安徽省委7月中旬作出决策,加快沿江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立即组成。当月下旬,省直有关领导干部赶到皖江开发的突破口——芜湖,现场办公。由于事前做了充分准备,半天时间,就解决了过去半年难以解决的有关开发开放方面的10大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一点都未违反国家现行政策,只是增强了一点“群体冠军”意识,就把长期踢不进的球打进了球门。
导向正——省市主要负责人反复引导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到强化自身、发挥现实优势上。马鞍山市经过全市性讨论,确立了依托现代化大企业——马钢公司,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思想。该市围绕优质线材、焦化副产品等深度加工,组织攻关,争取在几年内使出口创汇能力成倍增加。安庆市从市区和所辖8县的物质、自然条件出发,拟订了城乡一体化的开发开放构想,优选了16个工业、农业和林业开发项目,成立专题组,组织各方面力量,重点突破。
步子稳——各地都注意从基础工作做起,努力优化环境,增强吸引力。芜湖市开展了“揭丑100例”活动,对在经济工作中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进行公开“曝光”。两个多月来,已揭出有碍开发开放的“丑事”40多例,并针对部分干部“外贸外行”的情况,举办了外经外事干部培训班,使“家丑”迅速得到纠正。过去人们形容这里的投资环境是“鸟飞难下,无枝可栖”,如今人们说这里是“筑巢待鸟,蓄水养鱼”。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沿江四市间开展了“穿梭外交”,草签了一批企业联合、技术扩散和资源共同开发的合作项目,强化整体优势。
引力大——主要是“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决策,深得皖人、国人、侨胞、外商的心。芜湖人得知省里把这里当作皖江开发的突破口,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主动上街美化市容;铜陵人听说国务院批准建造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从几岁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市委书记,都慷慨解囊,捐资相助。
在京皖籍人士和在皖工作过的老同志得知此举,也纷纷献计献策,一致认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是强国之计,国人有责,皖人更加有责。就连在京从事保姆事业的姑娘,也深感脸上添光。安徽的这一动作,在海内外反响也好。近来,港商、台商、外商前来洽谈商务、投资办厂之事日益增多,游览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敬亭山、彩石矶的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络绎不绝。
皖江八百里,处处涌新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