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青山共林海一色 生态与经济齐飞——铜鼓县生态经济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0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山共林海一色 生态与经济齐飞
——铜鼓县生态经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谢联辉
90年代第一个金秋,毛泽东同志60多年前举起秋收起义大旗的江西省铜鼓县宣布,利用生态经济工程在致富之路上稳步前进。
几十年来革命前辈宋任穷一直心系这块烈士血染的土地,看到铜鼓巨变的材料立即给田纪云副总理写信,建议全国各县根据实际,参照铜鼓县精神,在一定时间内将造林绿化工作搞好,为后代造福。
半个多世纪后,老将军肖克重新踏上曾经战斗过的这块红土地,目睹革命后代奋起创业的精神,欣然命笔,写下“大有现代化之概,定有美好的未来。”
铜鼓的路曲曲弯弯,经过深沉反思,直到80年代中期才
把握住脱贫致富的方向
1986年初秋,34岁的陈达恒离开地区团委书记岗位担任中共铜鼓县委书记。立即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争取这位年轻的掌舵人。
有人认为铜鼓已经走上致富路。“千家万户上山砍树,四面八方进山收购”,换来了山林金钱的霞光。1985年与1978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加1.13倍,农民人均年收入由贫困线以下的80多元增加到400多元。谁制止这种采伐,谁就抢走了老表手里大把的“大团结”。
也有人认为这是“靠祖宗发财,给子孙造孽,只求几年富,不怕万代穷”的愚昧行为。1979年以来,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减少1/9,平均每年以10多万立方米速度下降,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如果让这种乱砍滥伐的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不用一二十年,对这个陡峭山地占土地面积85%的脆弱生态环境来说,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2万铜鼓老表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能不能探索出一条“青山共林海一色,生态与经济齐飞”的致富之路?陈达恒到铜鼓后一次次向山沟里的生态经济“权威”、当时担任县委农工部部长的何茂文请教,一次次组织县委一班人研究县情。
他们认真分析研究后有了共识——如果不立即停止对生态环境掠夺性的乱砍滥伐,不改变现在这种耗竭性的以出售原木原竹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铜鼓人将被恶性生态环境所压倒。
他们进行了深沉的反思——山区资源开发为什么要“竭泽而渔”?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的铜鼓,动植物资源一二千种,为什么只抱着砍“木头”这一条道走到黑?
一个崭新的思路萌生了——在农村人均占有一亩耕地、17亩山林的铜鼓,优势在山,潜力在山,希望在山。能否把这里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交织”成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充分挖掘全县1500平方公里土地上山山水水的潜力,走出一条综合、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
1986年11月,铜鼓县作出重大决策——把生态经济学作为指导全县经济工作的理论,向野蛮的掠夺性砍伐告别,变单一木竹资源经营型为综合开发型,变资源高耗低效型为技术致富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发挥生态经济的整体、协调、综合效应,挖掘山林资源的巨大潜力
实施生态经济工程,首先要停止对山林的掠夺行为。可是,这个县1985年的木材采伐放行量高达27.5万立方米,而国家规定的采伐放行量只有10.5万立方米。
如果要做到不多砍一棵树、不多卖一根材,就要减少10万立方米木材的采伐量,这等于县财政减少直接收入250多万元,影响上千万元的其他产值,靠出售和加工木竹增收的70%农民生活水平要下降。这对于用木材支撑起来的铜鼓经济框架来说,犹如面临十级台风的冲击。
然而,平均年龄刚刚30出头的年轻县领导班子,在1987年硬是采取果断措施把木材采伐放行量下降到10.5万立方米,1988年下降到8.08万立方米,恢复到1978年水平。
他们是怎样化险为夷的?
过去这里原木原卖、原竹原卖,加工增值率低,浪费大。木材采伐量大幅度减少后,这个县抓紧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加工设备的综合配套,建起了生产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的集团公司和笋罐头厂、竹胶板厂以及串席、方便筷、牙签加工厂等,加强原有的造纸厂、火柴厂、化工厂等企业的管理。现在的铜鼓,原木可以通过“三板”集团、火柴厂、造纸厂等,一点不剩地变为系列产品,全县年木材加工能力达3万立方米,比卖原木增值2倍多;原竹可以加工成打纱片、方便筷、竹胶板、牙签、棉签,从竹蔸到竹尾都创利,比卖原竹增值7倍左右。
他们十分重视林下资源的开发。全县有近20万亩的竹山,大部分处于荒芜或自生自灭状态。这几年办起5个笋罐头厂,生产能力达8000吨,1989年上半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相当于198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这里野生中药材丰富,铜鼓制药厂加强药材资源开发,年产值已达3000多万元。另外,还建立了茶叶、香菇、木耳等生产基地,一年产值少说也有一二百万元。
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不仅为铜鼓摆脱了因减少采伐量带来的困难,而且使这个区域性的生态经济系统向多层次开发、自然资源最优利用方向发展。1978年至1985年,全县主要靠多砍木竹增收,工农业总产值、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分别以650万元、132万元、36.7元速度递增;1986年后告别了掠夺性砍伐,发挥了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应、协调效应、综合效应,工农业总产值、县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反而每年分别是过去的2.87倍、1.82倍、2.38倍,成为全省少数几个富裕县之一。
运用经济改革、社会法规调控机制,发挥地力、财力、人
力作用,恢复生态系统的有序性
森林是可再生性资源,如果人们的索取、干预超过大自然和人工促使森林恢复的生长率,林地就会退化,甚至变成不毛之地。前些年分林到户后,造成土地使用不合理。没有育林经验的农户,乱砍滥伐严重,致使七八十万亩林地变成残次林;而有营林经验的农户,想扩大造林面积却苦于没有土地。
针对这种情况,这个县对远山过伐林,利用乡规民约实行封山育林。对村边、路边的荒山秃岭,鼓励营林技术人员上山技术承包造林,实行林农租山贷款造林,推行责任山承包权和自留山经营权有偿租赁,开放活立木商品市场,促使山林经营权与造林能人结合起来,从而调动了植树造林积极性。大墩乡林站技术员陈重山,技术承包17座山头3600多亩荒山造林,保存率100%。丰田乡林农谢忠仁开荒造林4300多亩。浙江人张小根到铜鼓“借地发财”,几年来抚育幼林8000多亩,开发荒山荒地217亩。现在全县封山育林面积近30万亩,租山贷款造林10亩以上的农户有千余户,面积近3万亩。
生态系统为经济开发提供原料,经济系统又反馈给生态建设以资金。铜鼓每年有300多万元的育林基金和还林资金。过去采取“无偿扶助”、“撒胡椒面”分摊,造林效果差,资金还山还林率低。现在育林资金将拨款方式改为贷款,既保本增值,可以周转使用,又把贷款者的利益与造林好坏直接挂钩,增强了责任心。县里还规定加工木竹笋资源的企业,必须按比例提取原料基地开发基金。6年来,全县投入营林造林的总资金达3000万元左右,新造商品用材林基地近20万亩,改造残次林10多万亩,开发经济果木林、木本药材、笋竹两用林等三四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71.9%上升到1988年的75.98%,成为全省首批没有荒山的县。
更为喜人的是,这个县12万人在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地两级政府帮助下,还自筹资金近6000万元,建起了一座水库总库容1.15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的水电站。
铜鼓生态经济系统如今已是一个资源丰富、能源充足的高效系统。可以预料,90年代的铜鼓,生态经济将会出现新的飞跃,这是中国林业县成功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