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捧出灼热爱国心——首都大学生在亚运会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07
第3版(亚运会专版)
专栏:亚运博览

  捧出灼热爱国心——首都大学生在亚运会上
本报记者 黄振中 陈兴贵
在第11届亚运会上,一支由数万名大学生组成的服务大军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情和智慧,夺取了一枚又一枚精神文明的金牌,展现了崭新的时代风貌。
    (一) 
在北京38条重点大街、103个主要路口和352个公共电汽车站上,到处是身穿黄色背心标志服的“交通安全员”。他们中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这工作平凡、琐碎,而值勤的学生们“仪表像标兵,行为像雷锋,指挥像民警”。一些外国记者不可理解地探问这些“黄背心”:“你们为什么来?给多少钱?有什么想法?”回答是:“为亚运会而来,为中外朋友服务而来;完全是尽义务;想法是向世界显示中华民族的形象。”有一位外宾对他们的“黄背心”很感兴趣,提出要花钱买下,学生们不肯,说这是珍贵的纪念品,给什么价也不卖。外宾听后连连称是,改说:“那就借我照张像吧。”
在繁华的北京站前街,肩披“让团徽在首都大门闪光”飘带的北京经济学院学生正在值勤,他们个个仪表整齐,精神饱满,行人感动了,说“大学生站得那么好,自己怎么好意思去违犯规章。”他们还在北京站扶老携幼,助人为乐。
中央民族学院的同学在民族文化宫前执勤。这里是一类岗,标准高,同学们都按要求上岗,为此,抽烟的人戒了烟,有的人连续站岗很疲劳仍坚持立正站好。89级藏语班的迎春值勤时,见一位妇女贸然推车穿越人行横道,未注意急驰而来的汽车,在即将发生车祸的时候,迎春一个箭步冲了上去,紧紧拉住她。紧急刹车的司机吓出了一身冷汗,他和那位妇女一起感谢:“要不是你,后果不堪想象。”    
    (二) 
亚运会各系统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去工作。高校大批学生大显身手,参加计算机编排、操作,担任各语种翻译和导游、联络员等。在计算机中心、新闻中心、各个场馆都有大学生在奔忙。
在新闻中心记者聚集的工作大厅里,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学院、北京轻工学院、北京师范学院的30名大学生,一天24小时,轮流坚守在计算机旁。他们常常要等到记者全部离开才吃饭,面包成了常用餐。在留言簿上,记者们用各种文字写下了热情的赞语:“设备和服务国际一流”、“态度极佳”。这些大学生为中国人争了光。
对外经贸大学的20个大学生,已成为许多场馆管理电子系统的“老师”。
这次亚运会上,缺乏许多熟知小语种的翻译,而北京大学、一外、二外有这方面的人才。他们满腔热情地用缅甸语、马来语等为代表团服务,成为各国各地区运动员离不开的朋友。
    (三) 
首都大学生们的目标明确:就是要用实际行动,体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比赛场外的金牌,让社会看看大学生的风采。
他们在工地上,第一个打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旗帜。亚运会组委会提议各界向大学生学习,并赠给学生们一万个亚运纪念章,让亚运精神在胸前闪光。在义务劳动中,学生们建起了“翡翠街”,架起了“绿色桥”……他们最早和中国体育代表团开展了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号召全社会的青年人都来关心亚运会。
他们走向街头,为亚运会作咨询,看到交通混乱,又自动组织起来维护秩序。
他们组织了第一支文明拉拉队后,各校陆续出现了46支,人数上万,使比赛气氛变得热烈友好。
他们参加开幕闭幕式表演,团体操、大合唱、集体舞展现了首都大学生的风采。
    (四) 
亚运会即将闭幕,它给大学生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亚运会积极、振奋、团结、向上的精神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秘书长鲁勇回顾大学生们的收获时,提出要进一步开发亚运会综合功能。
是的,亚运会所显示出来的伟大精神,将鼓舞中国大学生前进,在90年代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产生难以估量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