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当金马腾越之时—─《金马人物特写征文选》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09
第8版(副刊)
专栏:

  当金马腾越之时
—─《金马人物特写征文选》后记
金石
“金马人物特写”征文伴随炎夏的到来而开始,又随着溽暑的消退而结束,历时近四个月。在整个征文活动中,本报文艺部收到应征稿件7000余篇,选登105篇。在这105篇中又经筛选,编成本书。获奖的30篇作品,都包括在这本书中了。
本次征文活动,举办于北京地区平暴一年后。这一时期在某些人看来,是文学创作处于萧条的阶段,然而实际情形却恰恰相反,来稿之踊跃,应征者心气之高,几乎超出举办人的预想。来稿者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为此而运笔,出现了一副劳动者写劳动者的可喜现象。当然,也有的是出自知名作家和业余文学作者之手,但那也可以说是:拿笔的劳动者在为其他的劳动者树立形象。只不过,这种树立,不是虚饰浮夸,而完全是一种写实手法;但也不是不注意必要的艺术加工,只是力戒矫揉造作,力戒大红大紫地乱加涂抹;重在质朴无华、简练生动而尽求有较强的可读性。这里当然决定于人物的事迹是否感人,是否新鲜而较有特色,但写法上的技巧,语言文字的功夫也相当重要。限于报纸副刊的版面,在篇幅上不能不有所限制,一般只是一两千字。这样,对于较为冗长和内容芜杂但主干可取的来稿,编者也作了必要的剪裁和加工。应该说,大部分是改成了的,个别“削足适履”的情况也在所难免,却也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
要求在如此短小篇幅里写好一两个形象比较鲜明的真实人物,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但从已发表的大多数篇章看,作者们还是比较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任务,给如何写好人物特写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这同时也说明:在我们的作者队伍里蕴藏着多么炽烈的政治热情和多么旺盛的创作潜能。要求几十篇短短的人物特写便能既深且广地反映我们时代的伟大面貌也许是不实际的,但此次“金马人物特写”征文确为下一步文学创作的繁荣弹奏出可喜的先声,也为发现和训练一支不同于“玩文学”的、有责任感的创作新军提供了驰骋疆场的条件。
这次征文的社会影响和精神成果,不加介绍局外人是难以详知的。在已发表的篇目中,有的被中央台广播,有的作为学校补充教材,有的被电影制片厂拍成电视片,而特写中的人物就是片子中的主演(《深山枫叶别样红》)。从读者来信看,许多篇特写中的人物成为人们特别是同行的学习楷模。“老李头”和“地下孙行者”是平凡岗位上的“状元”,受到了读者的青睐;更不用说“站在人生之巅”大名鼎鼎的李润虎了。人们最受感动的还是这些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侯老过年》中的侯光炯,《形象》中的姜秀玲,他们虽然岗位不同,文化水平不一,但在一点上是共同的,这就是以他们闪光的灵魂和鞠躬尽瘁的行动,强有力地支撑着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厦。他们必要时甚至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可以说是和平环境下的“视死如归”,是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升华。
还出现了一些带有喜剧性的小插曲。《“狗班长”和“飞虎”》发表后,许多年轻的姑娘来信请编辑部作媒介,真诚地希望与这位可敬可爱而又在爱情生活中屡受挫折的班长交朋友;《罗爷爷“药到怀春”》发表后,向这位“业余医师”讨取药方的来信纷至沓来。一篇千余字的人物特写,倒要使这位身居僻壤的老者应接不暇了。
不可否认,应征中的作家们的来稿,在作品的熔裁和语言文字上是技高一筹的;但这次征文成功的要诀还在于具有广阔雄厚的群众基础。在文学创作上,“大搞群众运动”固然并不足取,但征文活动,特别是报纸上写真人真事的征文活动,没有最熟悉各行各业生活、又有一定表现功力的业余作者踊跃参加,肯定会搞得比较冷清,在反映生活的面上和深度上也必然受到限制。譬如,不充分调动四面八方的作者援笔,就很难将那“小米粒”和她的教练之间的关系写得那么入微,从而也就透视不清一个“尖子”成功的奥秘。另如,不是作者具有熟悉生活的热情和敏于发现的所长,也就不可能将“一目眇,一目熠熠发光”、未出名的“剪纸仙手”挖掘出来。
这次征文活动,得到浙江绍兴物资经营公司的支持。他们为党的宣传教育和促进文学繁荣事业做了一桩好事。而人民日报出版社乐于为征文成书贡献力量,在出版事业比较艰难的关头也是值得称道的。
也巧了,90年代第一春就是马年伊始,而我们此次的人物特写征文就以“金马”命名。当金马腾越之时,必有山河交辉、百花绚烂之盛!
注:《金马人物特写征文选》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近期出版,每本定价3.30元,加邮费0.33元,需购者请将款寄人民日报文艺部,写清寄款人地址及邮政编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