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凤阳,临淮关车站为你喝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10-14
第4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1周年

  凤阳,临淮关车站为你喝彩
尹君
在京沪线上南来北往的旅客,您是否留意淮河岸边有个临淮关火车站?
别看这是一座三等小站,它与凤阳人的命运却紧密相连!“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悲凉的花鼓小调,道出了昔日令人心碎的凤阳人形象。深受贫穷煎熬的凤阳男男女女,身背花鼓从临淮关站乘车四处流浪。
新中国成立后,临淮关站的铁路工人攒足劲,要为世世代代以讨饭闻名的凤阳人出一把力!然而,饥饿的幽灵不肯从凤阳大地上轻易退出,在有段时间里,外出要饭的凤阳人仍不断涌向临淮关站,扒上南来北往的火车……
和煦的春风在凤阳大地上再度吹拂。1978年春,当时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风尘仆仆来到凤阳,在梨园公社,他亲自拉绳量田,把土地分包给农民耕种,在全国率先拉开了农村大包干的序幕。
就在“大包干”的第二个年头,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拘谨地走进临淮关火车站的货运室,向货运员递上烟,然后打听怎么运粮食。当班的王师傅耐着性子向这位汉子讲解货运常识,那位农民却听得晕头转向,终于忍不住打断了对方的话:“我要运一车皮粮食。”老王使劲眨巴眼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连休班的工人也跑来瞧稀罕。
“看来凤阳真的变了!”老站长屠仁伦深有感触地对人说,“以前,凤阳人能往外运的仅有少量的沙石料,我们车站整天忙的是卸粮食。用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凤阳农民,现在要往外运粮食了。”
临淮关车站职工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农民把粮食运进货场,他们就安排最好的货位,精心铺盖篷布,做到快装快运。然而,涌向车站的粮食越来越多,货运量每年以1万吨递增。为此,临淮关站专门修建了一条840多米长的粮食专用线,货仓也由10年前的400平方米扩建为1200平方米。尽管如此,仍然满足不了货运量连年增长的需要。统计资料告诉我们,“大包干”12年来,凤阳农民除了留足口粮之外,向国家出售商品粮累计达17.5亿公斤,人均收入也增长了5倍多。
为了适应凤阳神奇般的变迁,农民为凤阳花鼓填了新词:“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创出大包干,十年丰收粮满仓。”
今年国庆前夕,笔者来到凤阳县梨园乡车庄村雁塘头,访问了全国政协委员吴凤启。老吴爽朗地说:“小伙子,我们再也不会去扒火车到处流浪、沿街乞讨了!我们从乡间小路迈上了社会主义大道,可以整天乐呵呵地过日子了。”
老吴越讲越兴奋,唱起了花鼓小调:“唱过去,泥巴门,泥巴房,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唱现在,住瓦房,吃细粮,电视沙发新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
收获旺季的临淮关火车站,货场里更加繁忙。汽车、拖拉机川流不息,装卸工人忙个不停。自行车、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电冰箱……源源不断地运到凤阳。站长介绍说:“近几年,车站装车由过去的以石头为主,转变为以粮食为主;卸车由过去的以粮食为主,转变为以中高档商品为主。要说社会主义给凤阳带来的变化,临淮关火车站可以作证。”
凤阳变了,凤阳人无不流露出自豪。当年第一个到临淮关站要求运粮的那位农民,已拥有一个加工厂,成了当地一个“富翁”。最近,为了感谢火车站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他和老母亲专程来到临淮关站,诚心诚意地请车站人到他家赴宴。当车站的同志婉言谢绝时,“富翁”的母亲当场哭了:“花多少钱俺不在乎,只要你们能赏脸……天地良心,俺娘俩说啥也不敢忘了共产党的恩情,忘了铁路的支持和帮助……”
“你买鼓,我买锣,凤阳人民乐一乐,不是光为吃和穿,要为凤阳唱新歌……”在凤阳县城,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凤阳人办起了农民歌舞团。那节奏明快的时代歌舞,高亢悦耳的铜管乐声,唱出了凤阳人对新时代的赞颂。     
(《安徽日报》供稿)
编后
《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国庆专栏自9月20日推出以来,先后在本报一版、四版发稿29篇,今天就要与读者告别了!
国庆专栏问世以来,有关方面及广大读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专栏的肯定和欢迎。他们认为,这些稿件用大量确凿的事实,着力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和蓬勃发展,有力地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有宽广的前途。
新华社一些分社和许多省市报纸为国庆专栏提供了许多稿件。对于他们的大力支持,谨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