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京城“黄帽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3-03
第3版(国内新闻)
专栏:

  京城“黄帽子”
本报记者 赖仁琼
在北京市区繁华地段和党政机关门前,一些箱体绿色、箱盖黄色的信箱,引人注目。北京人亲切地称它们为黄帽子信筒。
无论酷暑严冬,一天三次,开筒员准时开筒取信,再交专人分拣,市内信件当天便可送到收信人手中。4分或8分邮资均能享受如此快速、优质的服务,实在是北京人的福气。
全市54个黄帽子信筒是1984年9月设立的。主要工作由市邮政局分拣局开筒科18位同志分两班作业。我来到操作室,几个开筒员正在处理上午8点取回的信件。他们将信函逐一盖戳销票,分出本市信、外埠信,然后再送分拣车间交专人及时分拣,每个环节一路绿灯。尽管日处理信函有时多达3万余件,妥投率却年年都是100%。
别看开筒员一人一个脾气,干起工作来却一个赛一个认真。他们全都身兼二任:开筒和开车。每天,8点、11点、20点30分,三次开筒时间雷打不动。有人家住通县,天天坐头班公共汽车进城,从未迟到。中午值班的开筒员11点出车,常年不能按时吃午饭。去年春夏动乱期间,北京城区不少街道交通堵塞,他们千方百计绕道行车,坚持天天开筒取信。
快速优质的“黄帽子”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平价收费却使北京邮政局每年为此亏损20万元。北京市邮政局为何要做这赔钱的“买卖”呢?局长刘平源说,人民邮政为人民,从收入上看,我们是亏了,但由“黄帽子”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却是无法计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